站内消息 会员中心 将文章置顶到百度搜索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我也要发广告】

新人限时福利

向美而行:东莞观音山深度求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25年,广东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多处点题文旅,提出发挥吃住游购娱展一体化的乘数效应,加强文旅与消费、潮玩、体育的跨界融合,市镇联动开展“湾区周末 IN 东莞”品牌活动,打造湾区潮流生活休闲聚集地。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东莞观音山)宛如一块绿色的翡翠,为这片充满活力的区域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意。这座海拔488米的山峰,凭借着卓越的生态与文化成果,不仅成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更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认定为“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回溯到 1999 年,东莞作为“世界工厂”,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家黄淦波独具慧眼,与樟木头镇石新村委签订了50年承包合约,开启了东莞观音山的改造征程。东莞观音山董事长黄淦波提出的“保护先行、适度开发”理念,不仅契合了当时的时代需求,更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谋而合,为东莞观音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2005年,东莞观音山成功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此后,荣誉纷至沓来,“中国十佳休闲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品牌影响力百强”“中国楹联文化名山”等称号,见证了东莞观音山的崛起。国家林业相关负责人指出:“观音山的发展模式,为民营资本参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其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推广意义。”

据悉,东莞观音山占地9264.9亩(合617.66公顷),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2%。近千余种野生植物和 30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可达 10 万个 /cm³,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绿肺”,并享有“南天灵秀胜境、森林康养福地”的美誉。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东莞观音山作为生态屏障的作用愈发凸显,为周边居民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

生态密码:26 年织就的绿色家底

在东莞观音山,很多古树名木都拥有专属的“身份证”,通过树牌,游客可以快捷地了解树木的种类、树龄、生长状况等详细信息。多年来,园区根据科学规划,将每片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开发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数据显示,园区累计改造林相超过数千亩,成活率达到95%。防火瞭望台与智能监测系统构成的严密“天网”,使得东莞观音山在过去 26 年里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东莞观音山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体现在“护山” 上,而且更注重“绿山”。每年 3 月,东莞观音山景区都会开展植心树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等文化名人,都曾在东莞观音山的“文化艺术林”种下了希望之树,为东莞观音山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景区内的古树博物馆,收藏着 4500 年前的古树化石,这些化石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见证气候的冷暖交替、地貌的演变重塑,搭建起青少年与自然对话的桥梁,成为中小学生沉浸式感知自然变迁的自然课堂。据统计,每年有超过 10 万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通过观察化石和参与科普活动,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知识。此外,景区推出的“木林森”“认养一棵树”计划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游客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目前已有 5 万棵树木被认养。该计划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还为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东莞观音山在26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承受了包括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受阻、观音山公园是否能纳入自然保护地,以及违法建筑、违法毁林两千多亩、供电受限等23个系列问题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公园正常运营。规划修编遭阻挠,项目落地受限;毁林、违建别墅、私建豪华坟墓治理不力,破坏景区景观;供电单位违规架塔无人监管、景区26年来80%服务区域供电受限。这些不仅阻碍公园的发展,还降低了游客体验感,同时极大削减了公园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生根:从楹联到万年史的文明蝶变

“观音山上观山水” 这副悬挂在观音山城门楼上的上联,历经 10 多年征联活动,吸引了全球 36 万下联投稿,点击量突破 10 亿次,成为一场轰动全国的文化盛事。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观音山“以文化人”的发展理念。

从山脚到山顶,状元文化、姻缘文化、楹联文化、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魁星苑前,学子们举行祭孔礼,祈求学业顺利;月老台前,情侣们系上同心锁,许下美好的爱情誓言;会展中心内,非遗剪纸传承人现场教学,让传统文化在指尖得以传承。据了解,每年景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超过100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影响力。

2024 年岁末,东莞观音山宣布将举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活动。这场由全国商报联合会、中国商报社、中国旅游报社与东莞观音山联合打造的学术盛会,计划连续举办十届,每届聚焦不同领域。首届论坛以“1.4 万年来中国古气候变迁与文明演进”为主题,第二届将深入研究古人类学 DNA,第三届则围绕古文字传承。

东莞观音山董事长黄淦波表示:“我们不仅要打造文化景区,更要成为文明探源的‘绿水青山实践基地’。”论坛将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在古树博物馆、原始次生林等“天然教室”中,探讨气候变化对河湖水系、海岸线变迁以及古遗址兴衰的影响。通过分析 4500 年前古树化石的年轮疏密,科学家们可以还原黄帝时代的降水规律;结合东莞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分布,追溯海平面上升对早期文明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还能为景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

产业蝶变:从门票经济到“文化 + 生态”共同体

“过去游客来景区只是拍照、吃饭,然后就离开,现在他们可以在森林里露营,享受康养 SPA,参加研学营。” 东莞观音山市场部负责人黄经理的话,生动地反映了景区从单一观光向复合业态的转型。

如今,景区已开发森林康养、研学旅游、户外拓展等10余类产品,培育出“森林浴”“星空露营”“飞天威亚”等网红项目。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涵盖林下经济、花卉蔬菜、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景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300 余个,间接带动 1 万余人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 年状元文化节期间,景区联合东莞名校推出“学子登山励志行”活动,3000余名高三学生徒步登顶,为高考征途注入满满活力。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更是为景区的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力。组委会计划开发“万年史探源”主题线路,游客可跟随专家脚步探访古气候监测点、参与考古模拟实验,甚至通过 VR 技术“穿越”至良渚、河姆渡等考古遗址现场。文旅专家评价:“这种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旅游体验的模式,为文旅融合发展树立了典范。”

近日,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公示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情况,其中,东莞市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拟被撤销“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资质,这一消息更是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10月15日《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对外公布的公示内容,全国自然保护地将由现有的9240处,整合优化为6736处,2500多处自然保护地被撤并。其中,在广东省“不再保留的自然保护地”名单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有1处,为“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余均为市县级自然保护地。

如果观音山被摘牌,游客量大概率会下滑。多年来,“国家森林公园”这块招牌,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摘牌无疑会削弱景区的吸引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摘牌后国家监管威慑力降低甚至会被人为消失,乱砍滥伐、违法毁林现象或将愈演愈烈。即便如此,东莞观音山仍在积极探索新路径,取得广大游客的更加信任,争取维持景区生存与活力。

“未来若失去自然保护地资质,我们保护生态的初心不会改变,即便失去自然保护地资质,东莞观音山仍可能独具竞争力。东莞观音山目前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减去已被毁掉的近两千亩森林),是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26年来,东莞观音山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沉淀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拥有姻缘、文学、楹联、祈福、状元等特色文化。此外,亲子研学、网红游乐项目等,都可满足游客多元游玩需求”。东莞观音山公园董事长黄淦波表示。

未来图景:从区域地标到文化体验高地

站在海拔 488 米的观音广场上,东莞观音山董事长黄淦波描绘着未来的发展蓝图:“2035 年,我们要实现园区清洁能源全覆盖,打造‘碳中和森林公园’。” 按照景区未来的规划,东莞观音山将扩建太阳能电站,引入氢能源摆渡车,建设“零废弃景区”。届时,景区的能源消耗将大幅降低,碳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在文化输出方面,“观音山上观山水” 征联活动及楹联系列故事将被纳入楹联普及的教材,从而让更多的华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姻缘文化 IP 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将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高峰论坛的筹办,让东莞观音山站在了人类文明对话的舞台上。论坛将启动“中华文化万年史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三维建模、区块链技术,向大众展示中国各地遗址的数字化成果。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还能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东莞观音山依托自然生态与特色文化,打造系列旅游产品。结合森林资源与楹联文化,连续十年推出“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活动,让游客在参与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利用山形地貌,融入生态文化,开发禅修及森林康养项目。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融入生态科普元素,吸引游客深度体验。

针对年轻群体,融入潮玩酷玩、网红打卡等元素,打造“飞天威亚”“9D飞行影院”等项目。面向亲子家庭,设计生态科普与文化手工结合的亲子活动。为中老年游客,安排禅茶文化、敬老爱老等孝心文化活动。同时定期收集游客反馈,结合热点优化内容,保持活动吸引力。

未来,东莞观音山会持续深挖数字技术潜能。借助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楹联文化长廊和生态探险空间。同步拓展元宇宙项目,举办线上登山、祈福、转福等特色文化活动。对9D飞行影院的内容进行迭代更新,融入互动环节,全方位升级智慧文旅体验。

结语:民营力量书写“两山”新范式

从荒山到“城市绿肺”,从门票经济到文化高地,东莞观音山的26 年发展历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观音山人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开发模式,采用“绿山护山”的精细治理理念;避免了“景观审美单一化”的同质化竞争,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的创新发展道路。

东莞观音山正以民营企业的担当,诠释着新时代的“两山”哲学:绿水青山不仅是人们诗意生活的栖息地,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金山银山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更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考察后评价:“东莞观音山为城市型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在这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实现了有机统一,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共生共荣。” 东莞观音山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激励更多地方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张正义)

2025年,广东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多处点题文旅,提出发挥吃住游购娱展一体化的乘数效应,加强文旅与消费、潮玩、体育的跨界融合,市镇联动开展“湾区周末 IN 东莞”品牌活动,打造湾区潮流生活休闲聚集地。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东莞观音山)宛如一块绿色的翡翠,为这片充满活力的区域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意。这座海拔488米的山峰,凭借着卓越的生态与文化成果,不仅成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更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认定为“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回溯到 1999 年,东莞作为“世界工厂”,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家黄淦波独具慧眼,与樟木头镇石新村委签订了50年承包合约,开启了东莞观音山的改造征程。东莞观音山董事长黄淦波提出的“保护先行、适度开发”理念,不仅契合了当时的时代需求,更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谋而合,为东莞观音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2005年,东莞观音山成功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此后,荣誉纷至沓来,“中国十佳休闲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品牌影响力百强”“中国楹联文化名山”等称号,见证了东莞观音山的崛起。国家林业相关负责人指出:“观音山的发展模式,为民营资本参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其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推广意义。”

据悉,东莞观音山占地9264.9亩(合617.66公顷),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2%。近千余种野生植物和 30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可达 10 万个 /cm³,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绿肺”,并享有“南天灵秀胜境、森林康养福地”的美誉。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东莞观音山作为生态屏障的作用愈发凸显,为周边居民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

生态密码:26 年织就的绿色家底

在东莞观音山,很多古树名木都拥有专属的“身份证”,通过树牌,游客可以快捷地了解树木的种类、树龄、生长状况等详细信息。多年来,园区根据科学规划,将每片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开发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数据显示,园区累计改造林相超过数千亩,成活率达到95%。防火瞭望台与智能监测系统构成的严密“天网”,使得东莞观音山在过去 26 年里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东莞观音山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体现在“护山” 上,而且更注重“绿山”。每年 3 月,东莞观音山景区都会开展植心树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等文化名人,都曾在东莞观音山的“文化艺术林”种下了希望之树,为东莞观音山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景区内的古树博物馆,收藏着 4500 年前的古树化石,这些化石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见证气候的冷暖交替、地貌的演变重塑,搭建起青少年与自然对话的桥梁,成为中小学生沉浸式感知自然变迁的自然课堂。据统计,每年有超过 10 万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通过观察化石和参与科普活动,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知识。此外,景区推出的“木林森”“认养一棵树”计划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游客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目前已有 5 万棵树木被认养。该计划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还为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东莞观音山在26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承受了包括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受阻、观音山公园是否能纳入自然保护地,以及违法建筑、违法毁林两千多亩、供电受限等23个系列问题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公园正常运营。规划修编遭阻挠,项目落地受限;毁林、违建别墅、私建豪华坟墓治理不力,破坏景区景观;供电单位违规架塔无人监管、景区26年来80%服务区域供电受限。这些不仅阻碍公园的发展,还降低了游客体验感,同时极大削减了公园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生根:从楹联到万年史的文明蝶变

“观音山上观山水” 这副悬挂在观音山城门楼上的上联,历经 10 多年征联活动,吸引了全球 36 万下联投稿,点击量突破 10 亿次,成为一场轰动全国的文化盛事。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观音山“以文化人”的发展理念。

从山脚到山顶,状元文化、姻缘文化、楹联文化、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魁星苑前,学子们举行祭孔礼,祈求学业顺利;月老台前,情侣们系上同心锁,许下美好的爱情誓言;会展中心内,非遗剪纸传承人现场教学,让传统文化在指尖得以传承。据了解,每年景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超过100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影响力。

2024 年岁末,东莞观音山宣布将举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活动。这场由全国商报联合会、中国商报社、中国旅游报社与东莞观音山联合打造的学术盛会,计划连续举办十届,每届聚焦不同领域。首届论坛以“1.4 万年来中国古气候变迁与文明演进”为主题,第二届将深入研究古人类学 DNA,第三届则围绕古文字传承。

东莞观音山董事长黄淦波表示:“我们不仅要打造文化景区,更要成为文明探源的‘绿水青山实践基地’。”论坛将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在古树博物馆、原始次生林等“天然教室”中,探讨气候变化对河湖水系、海岸线变迁以及古遗址兴衰的影响。通过分析 4500 年前古树化石的年轮疏密,科学家们可以还原黄帝时代的降水规律;结合东莞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分布,追溯海平面上升对早期文明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还能为景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

产业蝶变:从门票经济到“文化 + 生态”共同体

“过去游客来景区只是拍照、吃饭,然后就离开,现在他们可以在森林里露营,享受康养 SPA,参加研学营。” 东莞观音山市场部负责人黄经理的话,生动地反映了景区从单一观光向复合业态的转型。

如今,景区已开发森林康养、研学旅游、户外拓展等10余类产品,培育出“森林浴”“星空露营”“飞天威亚”等网红项目。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涵盖林下经济、花卉蔬菜、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景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300 余个,间接带动 1 万余人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 年状元文化节期间,景区联合东莞名校推出“学子登山励志行”活动,3000余名高三学生徒步登顶,为高考征途注入满满活力。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更是为景区的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力。组委会计划开发“万年史探源”主题线路,游客可跟随专家脚步探访古气候监测点、参与考古模拟实验,甚至通过 VR 技术“穿越”至良渚、河姆渡等考古遗址现场。文旅专家评价:“这种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旅游体验的模式,为文旅融合发展树立了典范。”

近日,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公示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情况,其中,东莞市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拟被撤销“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资质,这一消息更是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10月15日《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对外公布的公示内容,全国自然保护地将由现有的9240处,整合优化为6736处,2500多处自然保护地被撤并。其中,在广东省“不再保留的自然保护地”名单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有1处,为“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余均为市县级自然保护地。

如果观音山被摘牌,游客量大概率会下滑。多年来,“国家森林公园”这块招牌,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摘牌无疑会削弱景区的吸引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摘牌后国家监管威慑力降低甚至会被人为消失,乱砍滥伐、违法毁林现象或将愈演愈烈。即便如此,东莞观音山仍在积极探索新路径,取得广大游客的更加信任,争取维持景区生存与活力。

“未来若失去自然保护地资质,我们保护生态的初心不会改变,即便失去自然保护地资质,东莞观音山仍可能独具竞争力。东莞观音山目前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减去已被毁掉的近两千亩森林),是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26年来,东莞观音山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沉淀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拥有姻缘、文学、楹联、祈福、状元等特色文化。此外,亲子研学、网红游乐项目等,都可满足游客多元游玩需求”。东莞观音山公园董事长黄淦波表示。

未来图景:从区域地标到文化体验高地

站在海拔 488 米的观音广场上,东莞观音山董事长黄淦波描绘着未来的发展蓝图:“2035 年,我们要实现园区清洁能源全覆盖,打造‘碳中和森林公园’。” 按照景区未来的规划,东莞观音山将扩建太阳能电站,引入氢能源摆渡车,建设“零废弃景区”。届时,景区的能源消耗将大幅降低,碳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在文化输出方面,“观音山上观山水” 征联活动及楹联系列故事将被纳入楹联普及的教材,从而让更多的华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姻缘文化 IP 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将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高峰论坛的筹办,让东莞观音山站在了人类文明对话的舞台上。论坛将启动“中华文化万年史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三维建模、区块链技术,向大众展示中国各地遗址的数字化成果。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还能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东莞观音山依托自然生态与特色文化,打造系列旅游产品。结合森林资源与楹联文化,连续十年推出“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活动,让游客在参与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利用山形地貌,融入生态文化,开发禅修及森林康养项目。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融入生态科普元素,吸引游客深度体验。

针对年轻群体,融入潮玩酷玩、网红打卡等元素,打造“飞天威亚”“9D飞行影院”等项目。面向亲子家庭,设计生态科普与文化手工结合的亲子活动。为中老年游客,安排禅茶文化、敬老爱老等孝心文化活动。同时定期收集游客反馈,结合热点优化内容,保持活动吸引力。

未来,东莞观音山会持续深挖数字技术潜能。借助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楹联文化长廊和生态探险空间。同步拓展元宇宙项目,举办线上登山、祈福、转福等特色文化活动。对9D飞行影院的内容进行迭代更新,融入互动环节,全方位升级智慧文旅体验。

结语:民营力量书写“两山”新范式

从荒山到“城市绿肺”,从门票经济到文化高地,东莞观音山的26 年发展历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观音山人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开发模式,采用“绿山护山”的精细治理理念;避免了“景观审美单一化”的同质化竞争,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的创新发展道路。

东莞观音山正以民营企业的担当,诠释着新时代的“两山”哲学:绿水青山不仅是人们诗意生活的栖息地,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金山银山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更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考察后评价:“东莞观音山为城市型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在这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实现了有机统一,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共生共荣。” 东莞观音山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激励更多地方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张正义)

声明: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交易请谨慎。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探索
企业
财经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