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率达19.9%峰值
2022年1月—11月,全国16—24岁城镇青年人调查失业率保持在15%以上,并于7月达到19.9%的峰值。截至11月,青年失业率降至17.1%,但仍高于去年同期14.3%的水平。
2020年青年失业率月度峰值达16.8%,较2018和2019年月度峰值13.3%和13.9%分别高出3.5和2.9个百分点;随着疫情缓和与经济复苏,2021年月度峰值16.2%有所回落,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而到2022年,今年青年失业率月度峰值接近20%,较2018年的13.3%增高近一半。
2022年10月,美德日韩四国青年失业率分别为8.1%、5.8%、5.0%、5.7%,均大幅低于中国19.9%。
美国青年失业率曾在2020年4月达到27.4%的峰值,但到2022年,其青年失业率已稳定控制在8.5%以下。而欧盟2022年青年失业率月度峰值为15.2%,较2020年月度峰值下降4个百分点。当欧美青年失业率下降时,中国正逆势迎来更艰巨的就业考验。
出现失业大学生“滚雪球”效应
2022年1月—11月间,青年失业率平均值已达整体失业率的3.2倍,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值。
据人口普查和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在16—24岁青年劳动力当中,中国大学生失业率是青年整体的1.4倍。这意味着,青年就业已成最突出的就业问题,而大学生正是青年失业人口的主体。
在疫情的艰难环境下,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成为了劳动市场被冷落的对象。雇主面对不确定的形势,都希望人才能“即插即用”,大多数企业没有余力付出培训成本和机会成本。
高校毕业生规模接连创新高: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增加167万人,增量超过此前六年之和;而到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升至1158万人,同比再增82万人。除去考公、考研者,预估仍将有700万—800万应届生踏入就业市场。
校招“大户”熄火
2023届毕业生秋季招聘已基本落幕,对近千万高校毕业生而言,本届校招“上半场”或许充满苦涩:就业市场需求端萎缩,校招“大户”熄火,个别行业热度陡降,甚至出现“缓招”“假招”。
对比2021年互联网大厂的火热招聘,一年后的秋招季,气温骤变:字节跳动校招规模“腰斩”到3000+,美团从10000+缩减至5000+,百度、腾讯不再披露具体招聘计划,多方信源称腾讯HC已断崖降至三位数。
教培和房地产用人需求骤降
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大的大城市服务业,恰恰是吸纳青年就业最多的领域。
在上海,疫情前,服务业解决超六成就业,贡献约七成税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八成,但在2022年1—10月间,全上海教育类服务业企业较去年同期下降53%,文化/体育/娱乐类较去年同期下降23%,房地产类下降10.4%。
青年人口在服务业就业比例从2010年不到30%,上升到2020年的60%。然而疫情时期服务业占比提升过程暂时中断,2022年上半年该占比值为54.2%,与2019年比较甚至略有回落,对整体就业特别是年轻人就业产生相当大影响。
其中,受“双减”影响,教培业供需大幅逆转:2021年初,教培行业招聘/求职比近20,人才需求旺盛;而至2022年3月,教培招聘/求职比陡然破1,首次出现供小于求的格局。
春招能回暖?
秋招已成定局,春招能否回暖?现在判断形势并不乐观,因多重难题仍难回避。
一方面,考公、考研空前火爆,加剧“滚雪球”效应。2023年,国考总报名人数已突破250万,同比上涨25%;考研规模预计超过500万人,较去年继续增长。
所以,民营经济的复苏是就业回暖的前提,暂时情况仍不容乐观。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疫情三年,高校毕业生以年均近95万人数增加,出现失业大学生“滚雪球”效应,加上互联网大厂校招规模“腰砍”,教培、房地产等行业用人需求骤降,更重要的是,我国疫情也进入了关键的攻关阶段,经济和就业尚未全面复苏,用人的供需矛盾恐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