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清洁手术预防用药不超过 24 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且超过 48 小时还可能增加耐药菌感染。
然而,面对国内外普遍的共识、大量的循证依据,却还有不少医生表示“不敢”在术后 24h 停用抗生素。
01从滥用到严格管控
自从抗菌药物应用以来,拯救了无数患者,但随着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控制细菌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
2012年,卫生部发布《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对抗菌药物使用做出明确要求: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 40DDDs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制度颁布初期,遭受到了部分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质疑,患者担心过早停用“消炎药”再次感染,医生除了担心感染更担心医患纠纷。
早期虽然大家都有了限制抗生素的概念,但并未减少抗生素应用,且规定实行初期,按照要求24h停药后,术后感染的情况还是存在。
刚开始医生们以为是停药过早导致的,经过多年实践提高手术消毒无菌操作水平才大范围减少了感染概率。
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医院评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合理用药考核等工作,并适当加大考核权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全部加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自此,大多数医院在抗生素使用上逐步规范。然而,“罚款、影响绩效”是促使医生执行规定的主要因素。
02为什么仍有医生不敢停药?
一篇发表于JAMA的研究显示,在针对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统计的1931 份手术处方中,几乎所有情况都使用了两种以上抗生素,平均持续时间高达5.4天。
部分基层医生也称他们手术设备和无菌操作确实不达标,只能延长使用抗生素。还有医生虽然按规定停用,但会开口服药,让患者多服用几天,主要是怕术后感染引起医患纠纷。
近年来为了降低抗生素使用水平,医生们只能尽可能的提高无菌术水平,在新技术突破前也只有这一个办法。
03新技术突破完美解决困境
2022年,一项新技术突破瓶颈,引起医疗行业的广泛关注,为24h停用抗生素带来了完美解决方案。
次氯酸并非新事物,但为什么这里要说是新技术?是因为人类虽然在百年前发现了它,后来又认识到身体抵抗病菌时就是靠白细胞包裹病原体后分泌次氯酸进行杀灭。
这么好的东西,粗放提炼的次氯酸却含有各种杂质,如何提炼出和人体级纯度的次氯酸,一直技术难点。
经过百年发展,尽管次氯酸提纯技术一直再提升,但始终没有达到这个纯度,所以它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近几年从量变到质变,成功突破技术难点。
这种突破就像新能源汽车实现了比燃油车更快的充能、更久的续航一样振奋。
技术虽突破,但一直是日美欧等部分发达国家掌握着最先进的提纯技术,国内次氯酸行业鱼龙混杂,普遍停留在第三代提纯技术,纯度只能达到80%左右,应用普及度差距更是天壤之别。
而燕山语是国内少有的应用了国际最先进第五代的提纯技术,纯度超过了97%以上。(这项技术在全球次氯酸应用最普及的日本医学界被称为“天花板”的存在)
燕山语实现了高纯度和更稳定保存技术上的突破,达到了人体分泌的次氯酸纯度,使它不仅具备了完美的消毒杀菌功能,同时还加入了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生物修复技术BAO-ZY(秘方),具备伤口修复功能,让伤口愈合速度提升一倍,做到了无毒无刺激、食品级消毒,误吞无害。
第五代提纯技术的次氯酸在国外知名医院都普遍应用于医疗,实际已经达到了械字号的标准,无奈国内相关政策制定者对此认知度的欠缺,导致国内此类产品还普遍停留在消字号。
次氯酸在同浓度氯类消毒剂当中效果最强,是84消毒液(次氯酸钠)的80倍以上,由于次氯酸是人体本身就有的物质,所以它除了用于日常的免洗手消毒液、物表消毒喷雾,在手术辅助消毒杀菌冲洗方面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在市场上,高纯度次氯酸应用最多的就是口腔医生,因为用它冲洗后,对牙龈炎牙周炎以及口腔溃疡,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去除细菌生物膜、完全无刺激,促进伤口愈合。
如今还在用传统的根管冲洗液的口腔医院已经被业界视为落伍的象征,未来如果哪个综合医院在术后光会用抗生素防止感染也是一样的结局。
燕山语消毒剂无毒无刺激、无激素,不仅可在手术前后进行消毒,而且由于次氯酸是人体本身分泌的物质,不会产生细菌耐药性,所以24小时停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也成为医生们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