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消息 会员中心 将文章置顶到百度搜索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我也要发广告】

新人限时福利

全媒体视域下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融合发展的各种媒体提供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数字化移动传播技术支持,全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信息传播呈现出提质升级的“现象级”变革。与此同时,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守好内容“护城河”,凸显一个“精”字

坚持内容为“王”,做到“有料”。“硬核”的原创报道、“烟火气”的主题宣传守好内容“护城河”,形成“独到”的无形资产,实现新闻“精品”,提升思想的“穿透力”。

(一)优质内容永远是信息市场的“硬通货”

随着媒体传播渠道和平台的扩展,媒体内容“蓄水池”不断增大,有价值的媒体内容面临“被稀释”的局面。全媒体时代,在“人人皆媒、万物皆媒”的新形势下,传播渠道可以改变、媒体平台可以拓展、呈现形式可以创新,内容建设永远是根本,内容为“王”依然是“黄金法则”、“看家本领”、以“不变”应“万变”的“重要法宝”。且伴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更显砥柱中流。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从单向模式扩展为多远创作模式,突破内容同质“禁锢”, 受众需要的是平等对话、平实内容、共情话语。技术不能“以一敌万”,内容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传递、情感的交流。专业采编依然是媒体发展的“护城河”,真实、有深度的内容,能够让媒体与读者建立更为亲密的联系,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触动心弦的“一言”、引人入胜的“一句”、栩栩如生的“一图”、直击心灵的“一瞬”,引发传播的“千言万语”。在“冷冰冰”的事实之外,受众能在体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参与度、增强体验感。

(二)扑下身子,多食一些“人间烟火”

新闻创作,不只有鸿篇大文。能否让受众看得进、看得懂、喜欢看,是判断是否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尺度”。“猛料”可遇不可求,正能量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往往体现在微故事、微感动之中。让宏大的主题脱去厚重的“外衣”,落点“小”但不代表价值“小“,人物“小”不排除影响“大”。

新闻作品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俯下身子从身边的“大事小情”入手,去体验、去感受、去观察,方可捕捉那些鲜活的、原汁原味的现场情况。从火热的“人间烟火”中发掘小素材、小选题,放到中央精神、社情民意的“大坐标”中定位,找准新闻点,透过一个个有鲜活的人物、事件为内核“小”的新闻场景,以“软故事”讲“硬道理”,高瞻远瞩地反映重大主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精心采写出“接地气”的时代力作。

二、用好新质生产力“养料“,凸显一个“新”字

新质生产力是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数字技术融合“赋能”让优质的内容匹配“创造力”的表达,实现传播“破圈”、功能“破域”,主流价值输出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

(一)优质的内容需要流量的“翅膀”

承载着先进文化主流价值的优质内容,永远是媒体的“生命线”,而话语创新则是全媒体时代内容创新的起点。新质生产力是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关键因素,颠覆性地改变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重塑着整个媒体业态,为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新兴技术的“加持”,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在互联网上得以“双向奔赴”,更善于走进受众的“话题圈”,很好地利用新技术为内容插上了“翅膀”,推动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传播力”。

符合时代主潮是解锁流量密码的“金钥匙”,内容创作者要顺应传播生态演变、技术赋能创新,深刻感受时代更迭、观念转变、审美迭代,“破圈”突围。新质生产力当中蕴含着大量新技术,用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从策划、采编、审校到传播,从内容生产到资源配置,新技术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让内容创新更“鲜活”、内容传播更“接地气”、内容质量更具“深度”,逐步成为媒体内容生产的“得力助手”。

(二)以“新”求变,以“质”赋能

紧跟前沿浪潮,探索新技术场景应用,改变“千人一面”传播形态,突出技术先导,锻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全媒体生产力的飞跃。靠新闻的内涵吸引人、靠思想的力量感染人,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必答题,也是加快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积极拥抱AI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将先进媒介技术融入媒体业务的各环节,实现“策、采、编、审、发、评、馈”全链条技术“赋能”,将科技与媒体的资源相适配、与数字化传播的规律特点相结合、与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呈现出受众期待的更加多元内容。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更是内容、形式、传播渠道等多方面的全面革新,实现新闻内容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为全媒体发展按下了“加速键”。运用好先进技术,让内容提质、生产提效,提升受众的用户体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新闻表达方面进行创新,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新闻产品,满足受众的期待。利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提升媒体内容的生产效率、传播效率和用户体验,强化用户思维、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采取转换语态、巧立人设、强化互动等方式,推出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切实提升传播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探索丰富的媒体呈现形式,建立自主可控的新媒体平台,聚合大量采编和用户资源,为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打下良好基础,提升用户参与感和沉浸感。通过技术赋能,立足用户实际需要,创新语言方式和呈现模式,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创造性地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使新闻报道变得喜闻乐见,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自然感到“津津有味”。

三、从“相融”走向“深融”,实现“强传播”

主流价值融入多元“语态”,内容为“王”引入前沿科技,掌握新技术新应用、催生新思维新创意、拓展新模式新资源,加快全媒体“拥抱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一)从“共存”到“通脉”,做内容“共享家”

全媒体时代深入发展的当下,媒介再也不是简单拼接,而是深层交互,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在万物互联的网络结构中,“媒介孤岛”早已不复存在,异质媒介“隔阂”早已打破,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依托全媒体新技术,主打多视角“网感”表达,增加网络流量“入口”,致力于重构文字、声音、镜头、叙事等传播逻辑,实现话语共振、情感互通、思维碰撞。

通过新兴技术的“加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拥抱新质生产力等新技术、新应用,数据信息全平台分享、交流,媒介传播技术的全方面掌握和应用,实现内容与技术的多方面联动、有效贯通、深度融合,打造一体化运作模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有机融合,构建出多维度、立体化的叙事结构,破解内部条块切割、各自为政的壁垒和阻碍,创造出富有体验实感、互动实效、优质的传播内容。

(二)拓展 “朋友圈”,扩大“1+1>2”聚合传播效果

随着传播格局进一步深刻变化,全媒体矩阵的迭代升级,新技术应用深入到新闻采编分发、音视频拍摄剪辑、智能生成写作等等各个环节,在线索采集、稿件编辑、稿件配图、专题聚合、内容风控、媒资管理等全流程实现功能渗透,一方面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媒体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整合新技术资源,拓展“朋友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以多维度、深层次、广覆盖的联动,增流量、聚人气,形成“1+1>2”的聚合传播效果,促进新闻“出圈”更出彩。

前沿技术“赋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突破单一媒体局限性,拓展传播“朋友圈”,重构新闻生产流程的新应用、新场景、新生态,打造多元协同、高效运作新模式。深耕垂直领域,构建多圈层、有活力、可持续的 “一张网”全媒体传播格局,实现内容联动、技术互通、资源整合、平台聚合,增强了新闻的视角广度、传播热度。(作者:南京财经大学 李敏)

声明: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交易请谨慎。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探索
企业
财经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