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比亚迪的百万豪车,给大家展示了一波下水的黑科技。
兔年刚开始,吉利就宣布了汽车飞上天。1月31日,吉利旗下的飞行汽车公司沃飞长空的完成了AE200的兔年首飞,宣告这一产品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无独有偶,在吉利第一飞的前一天,小鹏汇天也喜提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小鹏飞行汽车也从画饼一点点进入了烙饼的阶段。
开车飞上天的梦想,已经持续百年。飞行汽车的时代,要来了吗?
百年飞车梦
20世纪是交通工具大发展的世纪,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汽车和飞机。前者拓展了个人出行的尺度,后者,则打破了出行的地理限制。于是乎,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1917年,距今已经是106年之前,美国航空先驱格伦·寇蒂斯就打造了一台飞行汽车,当时他将此命名为Autoplane。当时这台新颖的载具还在纽约航空展上做了静态展示。
它神似一台小型汽车上嫁接了一架完整的飞机。根据留存的资料,它整体有8.2米长,翼展12.34米。可以搭载包含一名“司机/飞行员”在内的三名乘客。可惜的是,正值一战爆发,当时的技术也难以支撑起这样复杂的新鲜玩意儿。
但此后,大家对于飞行汽车的想象,基本都来源于此。大部分飞行汽车设计,都采用了一台基本正常的汽车加一个可拆卸机翼的设计。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代,随着汽车、飞机的双重成熟,诞生了一系列如此模样的飞行汽车:
其实,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成功飞天,也能作为汽车奔跑于公路。但不难看出这样的布局,有什么缺点:
采用固定翼的形式,起飞需要长长的跑道。大部分飞行汽车都需要在机场和格外空旷的道路上起降。
当不飞的时候,机翼十分累赘。只能整体拆下,要么放到库房里,要么就拖在车尾。而在汽车和飞机间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繁琐的过程。
虽然理论上,飞行汽车上已经实现了,但历史上的飞行汽车无疑和实用二字有太多距离。
当然,也有基于不同思路进行的尝试。比如将旋翼机、直升机和汽车结合在一起。如下面这些玩意儿:
如此旋翼飞车的问题,则在于操作十分困难。别说是如此的杂交产品,就是直升机、旋翼机本身,至今都是操作难度最高的交通载具。
在上世纪中期的热潮过后,飞行汽车一度沉寂了下来。但进入新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飞行汽车的概念再一次有了热度。比如吉利旗下的飞行汽车企业太力飞车,就是新世纪飞行汽车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08年,太力就发布了飞行汽车的原型产品TF-1:
这款产品一度是最有机会实现量产的飞行汽车产品,也于2021年在美国拿到了适航证书,可以合法飞行。但有个小问题:它没有拿到上路许可,不能上路行驶。
新时代的飞行汽车
太力的TF-1已经是传统飞行汽车的集大成者,实用性仍有所欠缺。目前已经没有后续计划,太力也转变为了如今的沃飞长空。
前两年太力还曾发布过一款概念飞行器,或许正是今年首飞的AE200的前身。而类似的飞行器,代表着新世纪飞行汽车这个概念的发展方向。
对,这个看起来和汽车已经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东西,仍然被视作飞行汽车。
如今飞行汽车的概念,更像是一种更私人化、城市化的低空飞行工具,正如适航证对于它们的定义:有人驾驶载人纯电动垂直起降载人航空器。与其说,如今的飞行汽车是让汽车飞上天,不如说是飞机飞进城市与日常生活。
之所以飞行汽车发生了这样的转化,在于多旋翼飞行器的成熟,也就是大疆无人机这种飞行器。多旋翼在自动控制的加持下,实现了更为稳定的垂直起降、飞行功能。也正是这样,让飞行汽车这样的概念在近年来焕发了第二春,同时应用场景逐渐明朗起来。
不仅仅是吉利,目前大部分飞行汽车项目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案,也就是通过多旋翼实现起降与飞行。也有所区别:
第一类,如小鹏汇天目前较为成熟的旅航者X2,采用了纯旋翼布局,也淡化了汽车的公路起降功能,基本上是一个大号的大疆无人机。主要应用于城市内部短途交通,如旅航者X2采用电池驱动,续航时间最长达35分钟,极速130km/h,飞行高度为1000米,最大可承载重量为200千克。
吉利旗下的德国公司Volocopter的产品,也采用了这样的概念。这应该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案,也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方案。国内国外类似产品基本都造出来实机,离进入市场很近了。
第二类,如吉利沃飞长空的混合设计,采用多旋翼起降,采用固定翼巡航。相比于第一类产品,这样的产品巡航阶段能耗更少,自然航程更远。这样的布局如今在无人机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也和前者类似,这类产品也都弱化了汽车的功能,大都不具备公路行驶的能力。体积更大的它们,往往瞄准城市圈内部交通。
第三类,则还是众多企业攻关的重点,也是更接近于传统飞行汽车认知的产品。这类产品采用可收纳的旋翼,结合传统汽车正常行驶功能。
但保留一套完整的汽车行驶机构和起降与飞行能力,对于公路形式和飞行都将带来额外的死重;可以折叠收纳的飞行结构,也对材料、控制等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这类飞车目前大都停留在概念阶段,离实用化还有一定距离。
离我们还有多远?
以目前飞车的技术来看,实现让产品飞起来这一关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无论是欧美相关公司,还是国内相关企业,产品都进入到了实用化的阶段。
但摆在飞行汽车应用前的障碍,最大的阻力不是技术。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管理机构的解决方案来看,这样的个人化城市飞行载具,都被归类为飞行器。而作为飞行器,出于对于安全的考量,必然受到极为严格的监管。大部分国家的航空管理部门,对于这类新产品的态度也还是审慎的。
这类所谓飞行汽车的初衷,多是为了克服日益严峻的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但城市复杂的低空环境,也注定让这类飞行器的飞行路径有诸多的限制。这样的飞行器普及后也需要在固定的航路中飞行,如果拥堵将带来比地面交通更复杂的问题。或许将依赖于日后高度协同的自动化交通网络来解决。
况且,飞行涉及到三维空间感知能力,对于它的驾驶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也都指向了未来更为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所以,也许当AI真正靠谱的时候,这样的出行工具才真正走向实用吧。
也许,2044年?又或者是,20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