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消息 会员中心 将文章置顶到百度搜索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我也要发广告】

新人限时福利

张学良晚年吐露:我本来不迷信,但杀杨宇霆后,我不得不信

纵览古今,东北这块版图素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许多枭雄在起事后都会把目光投向东北三省,物资丰富,交通枢纽,人口基数庞大,掌控了东北就有资格逐鹿中原。

灵地孕育名将,从东北成长起来的将领中,最具传奇意义的就是军阀时期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位“东北王”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书写了自己人生的壮丽,自“皇姑屯”事件爆发后,28岁的张学良掌权成为了东北的新主人。

而作为上一代东北王张作霖的心腹,同样在东北占据重要地位的杨宇霆,就像是托孤的诸葛亮一样,正当众人以为二人能够上演古代“君圣臣贤”的戏码时,杨宇霆却离奇的死在了新任东北王张学良的府邸上

张学良

1929年1月10日晚上,随着大帅府老虎厅里传来了几声枪响后,张学良对外以“叛乱,威胁国家统一罪”宣布对杨宇霆和常荫槐执行枪决,消息一出震惊中外,杨宇霆的死因顿时引来了诸多势力的猜测。

杨宇霆从张作霖没起家之前就一直忠心耿耿,无论是外交还是军事,杨宇霆都受到了重用,这种托孤大臣本该在张作霖死后成为张学良的仰仗,即便是犯了错也不至于死罪,为何张学良不经司法程序要执意处决杨宇霆呢?

直到晚年时期张学良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本来不迷信,但是杀了杨宇霆后我不得不信”。张学良为何这样说?杨宇霆不得不死的原因又是什么?枪声响起的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杨宇霆

奉系军阀“小诸葛”

杨宇霆1885年出生在辽宁省法库县,从小就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悟性极高的杨宇霆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神童,如果出生在太平盛世,杨宇霆在仕途上的成就也同样能够引人注目。

可惜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民不聊生,杨宇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产生了投军的想法,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二十一岁的杨宇霆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后来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也曾是这所军校的学生。

1911年从军校毕业后杨宇霆回到了东北老家,因为一次偶然结识了北洋军阀当中的名将徐树铮,自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建立,可还没和平两天,袁世凯的死又让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徐树铮作为北洋军阀的名将,他一向自视甚高,唯独对杨宇霆称赞有加,十分欣赏他,那时的张作霖刚刚成为奉系军阀第27师的师长,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对于人才他一向敬重。

就这样通过徐树铮的介绍,1912年张作霖将杨宇霆提拔为师部参谋长,二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一起共事。

张作霖是原本是绿林出身,当年沙俄侵占东北后,张作霖等人自发组织了保安团维护村子的治安,因为其为人本分得到了村民的爱戴,后来相继有二十多个村子都接受了张作霖的管辖和保护。

张作霖

被招安后的张作霖因为带兵名声好逐渐受到了重用,1912年担任民国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后,张作霖一心想要坐上东三省的宝座,然而袁世凯并不相信他,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段芝贵担任奉天巡抚。

此时作为张作霖的谋士,杨宇霆联合冯德麟设下计谋赶走了段芝贵,让张作霖如愿以偿当上了奉天省督军,而立下头功的杨宇霆更加被张作霖所倚重,直接提拔他当上了奉天督军参谋长。

尽管如此,空有名头没有实力还是站不住脚,杨宇霆开始思索如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好巧不巧的是,直系军阀的带头大哥冯国璋花了一大笔钱买了很多军械准备从秦皇岛转运。

冯国璋

杨宇霆瞬间意识到这是一个打劫的好时机,1917年在他和徐树铮的密谋后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秦皇岛截械”事件,这批武器冯国璋本来打算装备四个核心师,然而最终却让张作霖鸟枪换炮,一口气武装了七个旅。

直接让张作霖在奉系军阀中的话语权大大提高,而这些改变都是杨宇霆带来的,张作霖越发感觉自己没看错人,后来因为军中缺乏先进理论的训练,杨宇霆又再次成为了东北军的总教官。

因为他是日本陆军学校毕业,他采用的练兵理论都是国外的先进理论,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张作霖手下的将士全都焕然一新其中号称“奉军五虎”的郭松龄,韩林春,李景林,张宗昌以及姜登选都是杨宇霆培养出来的。

郭松龄

可以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能够挥师入关夺得中国半壁江山,其中有一半都是杨宇霆的功劳。

除了军事能力之外,杨宇霆也是东北外交中最有手腕的一位,清末以来东北的地理位置就注定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无论是日本还是俄国都对东北虎视眈眈,如何在夹缝中生存,这就极其考验张作霖的政治智慧。

而他的做法就是“与日本交好,从日本身上拿到好处,一旦涉及到底线就不认账”,简单来说,就是无赖就是拖着,很多时候张作霖吃干抹净就找不到人了,日本的代表和领事只能找到杨宇霆交涉。

虽然杨宇霆长期为张作霖收拾外交残局,可是多年来每次都是日本人气势汹汹找上门,最后都是闷闷不乐地离开,张作霖不懂这些,只会伸手要好处,但是杨宇霆懂得底线和合作细节,

杨宇霆

日本多年来没能从张作霖身上占到便宜,基本上都是杨宇霆的功劳。

就这样杨宇霆在东北的地位随之拔高,甚至超过了一些元老级人物,众人都对他十分信服,如果张作霖不死,两人联手下当时的局面还未曾两知,可惜张作霖最终没能逃过劫数。

杨宇霆“不得不死”

自从张作霖死后,杨宇霆是第一个摆明态度,拥护张学良担任东北三省最高长官的元老,按照这样来看,新王登基时有杨宇霆这样一位元老支持,二人的关系应该十分融洽才对啊,为何张学良要痛下杀手呢?

其实不然,张学良当年在部队中非常敬仰一位将领,郭松龄,严格来说,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而杨宇霆又对郭松龄有提携之恩,当年郭松龄反叛后,张作霖要抓活的并且问他为何造**。

张学良

可是杨宇霆却偷偷暗杀了郭松龄,这件事给幼主张学良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可是如今他刚刚坐上东北王,加上杨宇霆首个高举大旗支持,所以最开始两人还算是毕恭毕敬。

然而这份融洽并没有持续多久,杨宇霆作为张作霖的左膀右臂,他和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才是地位平等的,如今当家的换了一个不到三十的毛头小子,杨宇霆的心里是否服气谁也不知道。

张学良一路走来能够继承东北大业,“主少国疑”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所以为了降低杨宇霆的威信力,他曾经让妻子于凤至给杨宇霆家里送去拜帖,意思就是要和杨宇霆“拜把子”,然而杨宇霆以辈分不和为由给拒绝了。

张学良

在张学良看来,这件事其实就是提醒杨宇霆认清自己地位,而在杨宇霆看来,我和你爹是一辈的,你才应该认清现实。

当年杨宇霆母亲过寿,张学良以东北王的身份去祝贺,结果在场众人纷纷冷落张学良,反倒是杨宇霆出场时引来了大量的恭维声,这样的架势和场面很难让张学良不起疑心。

张学良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谁才是东北的主人”?

杨宇霆不得不死的第二个原因是政见不同。

在张作霖时期,与日本的政策一直都是互相交好,起码也是表面交好,等到张学良上台后,东北的态度就需要重新估算,到底是继续交好日本获取利益,还是选择易帜投入蒋介石的门下。

在这件事上杨宇霆仍然希望延续张作霖时期的外交政策,理由很简单,日本势大,能够给东北带来利益,能让东北军的实力越来越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杨宇霆这样想并不为错。

蒋介石

可张学良不这样想,作为一个三十来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本身就抱有爱国精神的他不愿意与日军为伍,哪怕是演戏他都不愿意,更何况父亲张作霖的死还是日本人一手策划,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张学良怎么可能同日本人合作呢,结果就是张学良上台后选择了该旗易帜,1928年东北三省易帜,中国完成了形式上南北统一,但是杨宇霆却十分气愤,甚至公开向外界透露东北内部的矛盾。

当年在媒体前,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和东北代表要一起合影,然而作为重要代表之一的杨宇霆会后公然离场拒绝合影,他的做法无疑是不给张学良面子,而这也是杨宇霆不得不死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后期的杨宇霆已经开始目中无人了,起初对于张学良他还保有一定的尊重,到了后期杨宇霆俨然一副他是东北主人的做派,东北大大小小事情都由他一人决定。

张学良在他眼里就是个签字批条的机器,就像张学良在回忆录中所说“他不同意的事情,就不能办,我同意的事情,他不同意,还不能办,这样下去我这个总司令还怎么干?”

本来张学良就在犹豫如何处置杨宇霆,结果杨宇霆自己找上门来了,1929年1月10日这天,杨宇霆带着常荫槐到找到张学良签字,张学良不愿意同意常荫槐的任命,却被杨宇霆一直催促。

 

就是这次事件让张学良动了杀心,当天晚上张学良命令高纪毅等人在老虎厅当场执行了枪决。

张学良“晚年迷信”

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听闻杨宇霆死后曾经评价“本为国家干城之材,终为军阀制度之殉”,这句话其实总结得非常到位,从杨宇霆展现的能力来看,他无疑是一位治国奇才,可军阀制度的限制最终让他成为了殉葬品。

杨宇霆死后东北大权重新回归到张学良手中,而外界普遍认为杨宇霆的死因是因为两人对日本的外交政策不合,可晚年张学良曾经对外界公布了当年的历史真相。

根据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当年他决定杀杨宇霆之前非常犹豫,他不知道该不该这么做,最后他决定用卜卦的方式来找到答案。

晚年张学良

“我当年一共抛掷了六次银圆,没开始之前,我就告诉自己,如果连续三次朝上或者朝下就是要我杀了他,然后我开始抛掷,前三次全都是袁大头朝上,我看到这里有点不敢相信,我怀疑是银圆有问题”

“接着我又连续抛了三次,结果三次全部朝下,我本来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是那时我不得不信”,张学良的妻子看到这一幕后就哭了,因为他知道张学良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了。

历史的确如此,张学良信了一辈子的无神论,唯一一次相信玄学,就是决定枪杀杨宇霆,有人认为张学良年轻气盛才会杀了杨宇霆,根本坐不稳东北王的位置,可是能够尽快地从死去的父亲手中接过东北的权杖。

 

虽然离不开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是张学良自身非凡的权谋手段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张学良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他就不会面对杨宇霆的步步紧逼时,用留下吃饭的借口稳住二人。

也不会故作若无其事,实则杀意渐起,更不会当机立断,直接在帅府老虎厅就地处决杨宇霆。

也有人说杀得好,杨宇霆本就站在日本一边,希望能通过外交策略给东北带来利益,但是他的眼界和格局没有张学良高,张学良选择易帜,不与日本人交好,一是撑起了东北军的风骨,二是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如果杨宇霆不死,这两件事一件都办不到。

 

老帅没了,东北军的脊梁就落在了少帅的身上,回望张学良的一生,杀杨宇霆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囚蒋介石是为了统一抗日战线,作为西安事变的发起者,尽管张学良在很多方面都不如杨宇霆。

可他这颗爱国的赤诚心,才是一个真正的东北王应该具备的东西。

声明: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交易请谨慎。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探索
企业
财经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