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能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在夏天处理国务的时候,为了纳凉,就在桌子两旁放大桶的冰块,然后叫服侍的太监或宫女用扇子扇风乘凉。
这样一来扇出来的徐徐微风非常凉快,二来也不至于风大将桌子上的纸张刮走。
即便如此人们也还是颇有疑问,既然很热为什么还要里三层外三层的穿衣呢?穿这么多的话,再多的冰块降温也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古人在夏天依然穿得很多,而是人们的固有思维这样认为。
古人在夏天穿得十分轻薄,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保守,甚至有些服装和穿衣打扮比现代人还要开放。
素纱禅衣,轻薄凉爽
在汉朝的时候,夏天人们为了纳凉避暑,发明出了一种名叫“素纱禅衣”的服装。这种衣服是用“沙罗”这种面料制成的,薄薄一层,非常轻便,穿上不仅没有什么感觉,还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防晒避暑的作用。
凭借着独特的制作面料和工艺,沙罗制成的纱衣不仅轻薄,而且还非常方便携带,只要折叠方法对了,这种纱衣最小可以折叠到一个鸡蛋大小,古人出行也可以随身携带。
只不过“沙罗”这种面料非常宝贵珍稀,所以制作出来的纱衣也是很贵的,只有一些富豪贵族家庭才能穿得起,所以在最初“素纱禅衣”刚刚出现的时候,穿这样的衣服也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某种象征。
大家贵族的人能穿纱衣来纳凉,那么普通老百姓又要如何避暑呢?纱衣穿不起,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发明出了素纱禅衣的“平替”——葛衣。
葛是一种非常有韧性的植物,在古代社会比较常见,所以价格也比较便宜,在古代社会常常被人们加工成绳索使用。在机缘巧合下,人们发现,葛的表皮刮下来之后也可以用来纺织,似乎进行多次加工也可以制成衣裳。
于是在人们的一番尝试后,成功做出来了一件“样衣”,人们惊奇地发现,用葛表皮所制作的衣服也很轻薄透气,穿在身上十分凉爽。于是葛衣也慢慢地在普通百姓家庭里流传了起来。
不仅如此,颇有智慧的古人还发明出了一种竹衣。
竹衣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做的,虽然穿在身上不如纱衣和葛衣那样轻薄,但是竹子制成的竹衣十分凉爽,贴到皮肤上就能让人感受到阵阵凉意。
胫衣的由来和发展
胫衣最早是发源于先秦时期的,所谓胫衣其实并不是衣服,而是两条宽松的裤管,裤管上连着两根绳子,用来系在腰间固定裤管的位置。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裤子的雏形。
胫衣只有两条宽松裤管,裆部是没有任何遮挡的,虽然宽宽松松十分凉爽透气,但是多少还是有些不雅。为了能够体面一些,人们就又在胫衣外面加了薄薄的一层面料,起一个遮挡的作用,这块薄薄的面料就叫做裳。
其实在古代社会,女子最初是十分排斥这样的服装的,但是在慢慢接触后感受到了胫衣的好处,不仅干活十分方便,还免去了多层衣裤叠穿在一起的闷热感,所以女子也开始频繁地使用起胫衣来。
虽然胫衣穿起来十分方便,但还是不太雅观,有伤风化,时间长了甚至还容易引起社会混乱,所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这样的服装就被淘汰了。
光膀披纱衣
要说怎样才最凉快,光膀子必然是最佳选择,这是不管穿得多少都比不了的。
其实在古代很多书画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男子围坐在一起吃酒谈天,他们大部分都光着膀子,只有少数几人为了体面雅观一些,会在外面披一层薄薄的纱衣,但纱衣非常透,披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可见在古代社会,人们为了纳凉,穿衣还是十分开放的。
不仅男子穿衣如此开放,女子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保守,为了凉快一些,很多女子也会穿薄薄的纱衣,只是会在纱衣里再穿一个小肚兜,整个上半身只有敏感部位被遮挡了起来,胳膊和整片后背都裸露在外面。
也有一些女子为了干活方便,会直接选择穿无袖衣衫,有时做一些比较大幅度的动作时,也会偶尔露出来穿在衣衫里的裹胸或是肚兜。
在现代人的刻板印象里,古代女子一年四季穿衣都是会把身体全部包裹起来的,但实际上真实情况是,女子在古代,盛夏时节也会穿得十分轻薄,而且这在古代来说也是常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过这样一幅画面,有一位男子在树下乘凉休息,但他全身上下只穿了一条短裤,按理说如此不雅的行为应该会受人非议,但实际上在男子身边的人却是一幅见怪不怪的表情,仿佛这并不是什么有伤风化的稀奇事。
可见,古人在夏天的穿衣打扮也是十分开放的,只是我们心里的刻板印象让古人看起来过于保守罢了。
我们现在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作“穿衣自由”,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人们应该想穿什么穿什么,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外界的声音。实际上,虽然我们现代人打着这样的旗号,但真正能做到“穿衣自由”的人并不在多数,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着一些固有思维和刻板印象。
就像我们想当然地觉得,古代人一年四季穿衣打扮都十分保守体面,但只要用心去了解,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古代人并不那么保守,他们夏天的一些服装也是十分开放的。
或许,保守的并不是古代人,而是我们心目中古代人的固定模式,是我们思维的刻板。所以我们在理解一些“想当然”的事情的时候,要多做功课,多去了解,才能真正了解到事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