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济南章丘区普集镇,炉火映红了樊德亮的脸庞。这位铁匠从15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锻打铁锅,如今已是章丘铁锅锻打技艺的第六代传人。这些年来,他手握铁锤,在叮当声中守护着这项传承三百余年的非遗技艺,也在一锤一錾中刻写下新时代匠人的坚守与担当。
**一脉相承 十二道工序淬炼匠心**
章丘铁锅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其以“锻打三万六千锤”的极致工艺闻名。樊德亮家族世代以打铁为生,到他这一代,技艺已传承六代。“小时候看父亲打铁,火星四溅像烟花一样,觉得特别美。”樊德亮回忆道。然而真正拿起铁锤后,他才明白这份“美”背后的艰辛——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三万六千次锻打,每一道纹路都需匠人用身体记忆反复锤炼。
为掌握“热锻冷砸”的核心技艺,樊德亮的手掌磨出血泡又结成厚茧,手臂因长期抡锤患上腱鞘炎。父亲樊宪平常告诫他:“少一锤,锅的密度就少一分,这不是手艺,是良心。”既是匠艺勋章,亦是家族信诺。
**守正创新 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让章丘铁锅一夜爆红,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手工锅产量有限,不能以次充好砸了招牌。”他们坚持每口锅标注匠人编号,建立溯源体系,用“慢工细活”对抗工业流水线的冲击。
**淬火新生 非遗传承路在脚下**
如今,樊德亮的工坊里既有六旬老师傅,也有“00后”学徒。他创新“理论+实操”教学模式,将三百年经验凝练成标准化教材。令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理解“匠人”二字的重量:“有位大学生学徒说,每一锤都在和三百年前的匠人对话。”
站在祖辈淬火的铁砧前,樊德亮常想起父亲的话:“锅如人生,百炼方成器。”他计划筹建铁锅文化博物馆,让古老技艺成为流动的文明印记。“三万六千锤不能只留在历史里,更要锤响未来。”炉火正旺,这位非遗守艺人手中的铁锤,仍在锻造着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