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充分发挥财经知识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响应国家 “三下乡” 号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财经人才,在成都光盐社工的帮助下,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管理数字经济学院,扶光赤梦队一行13人在指导老师柴瑞敏、张伦的带领下,前往四川凉山甘洛县普昌镇眉山村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伍此行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通过开展彝乡娃娃的夏令营、对地方特色文化和农产品生长状况进行的调研走访等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知识才干,通过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024 年7月26日,“扶光赤梦队”数名志愿者正式踏上奔赴凉山眉山村的征途,大巴启动,志愿者们怀揣对乡村的关怀与憧憬。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倾心交谈,感受大地脉搏、倾听心声;也走进乡村为孩子们打开知识大门,用趣味课程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温暖陪伴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之光。
(图为出发时合影)
双脚丈量土地
走进眉山村
盛夏8月,正是风吹稻浪、玉米丰收的好时节。调研小组走进“隐世梯田”眉山村,开展实地调研。在错落有致的房屋中,有一个宽广的文化广场,休闲时刻,当地村民都会驻足此处谈天说地。但是由于最近一直雨沥沥,只有少部分村民在此处。张伦老师和志愿者们向与当地的林大哥、阿木大哥等进行交流,得知因耕地不足,所以每户人家平均只分配了3-4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等简单农作物,玉米的主要作用仍是喂养牲畜。而村里的养殖户,大多数时间将牛羊放养在村子周围的山坡上吃草。其在每年的8-9月份会卖一部分肥羊,之后购入新的羊羔,以此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村中植被茂盛,遍布核桃树,多为老树,其枝干高大粗壮,难以进行修葺,所以果实品相、质量良莠不齐,故难以进行市场销售。因为可转换为经济收入的产品较少,导致当地村民经济效益和收入较低,所以村民们不得不外出务工,增加个人和家庭收入。一位外出务工回来的村民说:“政府修路解决了我们出行的问题,我们很感谢政府,但是种植的作物不能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他收入只够解决吃饭的问题,都是自给自足”,也因此村里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在访谈过程中,当地一些小孩好奇地围观过来,阿木大哥看到孩子们过来后,又与我们说,在当地他们认为多子亦多福,所以每户人家养育至少3个孩子,最多的人家达8个。虽然他们都对我们正在举办的夏令营表示满意,但是也对我们开展的整个活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让娃娃们是玩的开心,也希望让他们知书、懂礼,能给当地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收获。简单的话,是真挚而质朴的,同时也给志愿者们带来了一些感悟。
(图为与当地村民交谈)
彝绣之路
“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彝族女孩子自幼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开始学起,慢慢学习绣制手帕、鞋垫,再到头巾、围腰,一直学到绣制节日盛装、婚嫁礼服。闲暇时间,彝家女子就会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一边谈笑风生,一边飞针走线,凭着简单的花针和灵巧的双手,将自己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一针一线地绣进绚丽多彩、姿态万千的图案里,纺织出一个个梦幻般的世界。非遗彝绣在眉山村中是件普及的活动,人人都会彝绣,从呀呀学语的小儿到已经耄耋的老人,无一不对这项技能熟悉且擅长。和我们所在基地的沙阿姨谈起彝绣,她说除了会绣,还要会自己加工,做一个彝绣包包,可以赚200-400元不等,主要是赚手工费。平时也会接外面的服装订单,根据图样的复杂程度,多的时候可以卖到上千元。彝族刺绣可以为在家的彝族妇女带来收入,但因所其花纹复杂、工期长、收入不高等原因也一度面临失传,政府曾请彝绣传承人来田间向村民们传授刺绣手法和经验,但是真正学到彝族传承的寥寥无几,村民们所会的彝绣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彝族刺绣,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学习,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技法的演变,彝绣便会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从而失传。我们应该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一技艺的传承和学习中来,把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图为穿戴彝族传统服装与配饰)
梯田之行
那层层叠叠的梯田沿奔腾不息的甘洛河南岸,随绵延起伏的山峦,越过山沟、翻过山头、挺进村庄,一直铺展开去,从山脚蔓延到山腰,一直抵达凉山彝人心目中的圣山--吉日波山脚,眉山村的隐世梯田便在此处。调研途中,成员们通过向村民走访问询得知,按照传统的农业及养殖技术发展获得的利润微薄,优质水稻种植离不开科技后盾,离不开优质种子资源的支撑。2023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及甘洛县农业农村局在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成功引进了优质水稻品种“泰香19”与“天泰优808"。在眉山村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下,平均亩产量500公斤左右,已经超过凉山平均亩产量。按照市场均价,每亩可为村民带来3300元左右的收入。同时部分村民协助旅游产业发展,发扬彝族手工业文化,创造额外的收入来源,村民生活日渐幸福。
通过参观当地的水稻种植园区和了解眉山村的脱贫模式,扶光赤梦队对甘洛县普昌镇眉山村的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眉山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水稻种植特色,成为当地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亮点。在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眉山的发展,为当地的农业产业和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微光。
(图为梯田调研合影)
筑梦就是现在
夏令营期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志愿者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开班仪式、游戏互动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实地调研使团队对眉山村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初建友谊
“扶光赤梦队”与纯真可爱的彝乡娃们在甘洛县普昌镇眉山村相遇了,扶光赤梦队暑期三下乡拉开帷幕。孩子们推开教室门,辅导员挥动彩色气球棒,以独特方式欢迎小朋友到来。“欢迎你的到来”之声此起彼伏,志愿者们用温柔的笑迎接彝乡孩子,孩子们眼中充满对营会的好奇与期待。轻快音乐响起,小朋友们渐渐放松,随节奏轻轻摆动,以羞涩微笑回应。在欢快氛围中,孩子与志愿者的心慢慢靠近。欢迎仪式后,五位辅导员分组带领小朋友开展为期 5 天的关爱彝乡儿童活动。自我介绍环节,各辅导员带领本组小朋友通过玩游戏认识了解。如第五小组玩“丢手绢”,大家围坐成圈,念儿歌,观察手绢去向。有人期待,有人担忧。手绢丢落,跑动伴随欢呼声。游戏推进中,小朋友轮流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欢笑声里,小朋友与辅导员从陌生到熟悉,种下友谊种子。
童心筑梦
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准备了爱牙齿小课堂、细菌大作战、重走红军路等主题活动,在游戏和互动无形提升娃娃们的综合素质和爱国之心。重走红军路通过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方式,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然后进行重走红军路的游戏,孩子们通过团队配合滚动小球沿长征路线到达目的地,最后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红军的形象并分享创作思路。孩子们通过此次活动,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传承了红色基因,明确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立志为祖国做出贡献;志愿者们也在孩子们心中成功种下了红色种子。
更有让孩子们心动的走遍村落绘制地图和手工制作尤克里里、风铃等实践小课堂,小小的脚丫走遍村落,留下了一路欢声和笑语,五颜六色的地图映出他们童真的笑颜。阵阵风铃声和音乐把教室填满,每个孩子都沉浸在喜悦和成就感中。
(图为绘制家乡地图合影)
难忘今宵
离开前一天的晚会,整个营地热闹欢腾,充满欢声笑语。小朋友们热情高涨,围成大圈组成小队,轮流表演才艺。有唱流行音乐的,旋律悠扬;有跳流行舞蹈的,活力十足。最引人瞩目的是表演彝族特色节目的小朋友,他们身着绚丽服饰,绣工精美,银饰闪耀。彝族女孩跳月琴舞,展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彝族小朋友唱响《金色口弦》,表达对彝族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小朋友们用才艺为晚会增添亮丽色彩,让晚会熠熠生辉。
晚会结束后,志愿者们逐一将孩子们送回家中。在送孩子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与他们交流着这几天的感受和收获,孩子们纷纷表示在夏令营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学到了很多知识,结交了新朋友。志愿者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可爱,对孩子们的不舍装满了胸腔。
普昌县的太阳东升西落,但这份欢乐的时光将永刻心间。本次社会实践虽然落下帷幕,但推普助力乡村仍然春风不尽。
此次推普活动,得到了普昌县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为推动普昌县彝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使得志愿者们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彝族群众对美好生活和民族团结的憧憬与期望。通过参观当地的水稻种植园区和了解眉山村的脱贫模式,扶光赤梦队对甘洛县普昌镇眉山村的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眉山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水稻种植特色,成为当地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亮点。在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眉山的发展,为当地的农业产业和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微光,未来期待青年学子以小我成就大我,让实践成桥梁,助推彝区乡村振兴。
青山抱城郭,绿水绕人家。
连绵的玉米林、层层叠叠的水稻梯田,赋予了眉山村发展的动力,也坚定了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的决心。
乡村振兴是希望的田野,是梦想的摇篮。
知目标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和衷共济,砥砺前行。
双脚丈量土地,筑梦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