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党建一头连着党组织,一头连着产业链,是党建工作的新发展、新延伸,也是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协同发展的新课题新路径。近年来,无锡华光环保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光环能”)作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保两大主业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提出的“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重要要求,积极融入无锡构建“465”现代产业集群战略部署和国联集团“两联三同”产业链党建共建要求,以“党建引领、板块链接、互促互融”为导向,通过搭建党建共建平台,推动文化互融、技术互通、资源互享、难题互解、发展互推,积极打造节能环保和未来能源两条产业党建共建链,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推动了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链向组织,筑牢坚固坚强的链上堡垒
华光环能以“基层组织搭台”为重点,紧扣党组织“两个功能”,建立并完善“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找准“链”上党组织利益契合点和需求连接点40余项,进一步深化“组织链”和“信息链”。以“书记站台”为抓手,鼓励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参与到产业链党建共建的全过程。以“揭榜挂帅”形式组织开展“党建链动·共话发展”合作攻坚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坚持既抓整体、又带个体,既抓重点、又破难点,进一步打通“项目链”和“资金链”。以“业务骨干和团队登台”为支撑,组织鼓励和支持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硬、群众基础好的业务骨干及团队走到台前,通过分享工作经验、认领重点项目、展示创新成果,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创设174个党员示范岗、划分56个党员责任区,组建10支党员突击队,进一步强化“人才链”和“责任链”,推动产业链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二、链入产业,构建联合联动的工作体系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建引领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华光环能锚定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推行“项目化管理、责任制推进、清单式落实”党建共建工作机制,实现“一周一跟踪、一月一研究、一季一盘点、一年一计划”,结合产业形态和布局情况,坚持因企制宜、加强顶层设计,清单式、项目化分解年度产业链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全面系统推进产业链党建工作。
公司以壮大产业为目标,根据“链”上产业发展多元化、子企业规模不一、资源分散等现状,尽可能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研发、供应、生产、销售、使用等单位党组织吸收到链上。聚焦装备制造、环保工程勘察设计与总包服务、固体废弃物处置、能源项目投资运营等重点细分产业,精准对接吸纳企业、政府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外链单位。同时,有序推进工作例会、专门联络员、定期互访等工作制度,强化各基层党组织及时通报共建活动计划、交流工作经营成果、共享行业政策资源、反馈工作推进难题,切实增强党建共建工作推动实效性。
三、链合创新,汇集高质高效的发展动能
华光环能积极推动产业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全面加强绿色转型发展。推进产业链党建,联动链上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推动形成发展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聚焦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绿色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竞争力。
在2023无锡氢能产业发展生态圈会议上,公司作为无锡氢能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与一汽无锡泵所、上汽大通无锡分公司、先导智能等7家单位共同签订党建结链协议,以党建并联带动业务串联。依托公司“一中心、两院、三站、三基地”的研发创新平台,加大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大连理工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创办“零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能源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多个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发挥党员在技术攻关中“压舱石”作用,组建15支“技术攻坚先锋队”,积极与链上单位共同突破电解水制氢技术、加速电解槽产业化进程、飞灰熔融技术实施、脱水污泥直接焚烧技术研发、燃煤锅炉灵活性改造等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瓶颈和共性难题,把党旗牢牢插在科研攻坚第一线。
四、链出成效,形成同频共振的党建生态圈
经过不断探索和扎实推进,华光环能的产业链党建工作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发挥党建引领“红色引擎”作用,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大动能。
组织“固链”,绘出“更大同心圆”。公司党委按照“产业关联、优势互补、便于组织”的原则,先后聚集起中石化、中科院、省工信厅、镇江国控、市监管局等“链”上党组织60余个、党员600余名,进一步扩大链上企业“朋友圈”。通过深化“3+N+1”的工作举措,与链上单位开展联席会、业务沙龙、人才交流、组织生活、阳光公益等活动90余场,进一步增进思想共识、强化感情纽带、带动业务合作。
服务“强链”,凝聚“最强向心力”。围绕“培育典型、示范带动、辐射推广”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建成了惠联餐厨、藻泥污泥和市政污泥处置、惠联垃圾提标扩容、园林废弃物掺烧等一批无锡市重点民生工程。首批10个党建共建合作攻坚项目集中签约,目前已经取得了碱性电解槽密封系统进一步优化、蓝藻泥制备活性炭产品试验线搭建完成、固废处置量和餐厨收运量稳步上升、用户侧储能项目拓展等显著成效。
资源“兴链”,争取“最优回报率”。近三年,公司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3件,实用型专利授权418件。2023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依托产学研合作,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将高校的科研智慧与公司在节能环保技术突破、未来能源开发利用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核心需求紧密结合,已形成2000Nm³/h及以下全系列电解槽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低碳高效脱氮技术在餐厨处理项目上年度实现碳源投加量与传统工艺同比降低5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技术改造助力企业年平均排放浓度下降至30mg/m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