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贺建琴)在“五育融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班级管理如何突破传统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成长动力?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山校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创新提出“三环生态策略”,通过个体素质塑造、群体关系建设与外部合力营造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班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该校在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亮点。
打破传统壁垒:从“他律”到“自律”的角色转变
传统班级管理中,教师常扮演“权威管理者”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规则约束。龙山校区的“三环生态策略”首先颠覆了这一模式。课题负责人贺建琴老师介绍:“在‘个体素质塑造’核心环中,我们通过项目化教学、职业规划课程和心理共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班级成就者’。”
以课题组成员俞荃滢老师所带班级为例,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设计“班级成长日志”项目,学生分组记录班级日常、策划主题活动,并在每周班会上分享成果。同学们纷纷表示:“现在班里的规则是我们自己讨论制定的,执行起来更有责任感。”这种角色转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教学改革驱动:以“五育融合”激活班级生命力
“三环生态”的第二环聚焦“群体关系建设”,该校通过跨学科教学实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融入班级活动。课题组张妙老师开发的“英语电影与口语学习”拓展课,结合电影赏析、角色扮演和公益宣传,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引入“职业规划进课堂”项目,将当下学校学习与将来自我发展相结合,正如贺建琴老师所说:“孩子通过参与职业体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目标,还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工合作。”这种以教学为纽带的管理模式,让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孵化器”。
全域联动共生:家校社协同打造育人新格局
“三环生态”的第三环强调“外部合力营造”。课题组成员樊华琴老师积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和“亲子共读会”,并联合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学校与西藏、新疆、澳大利亚等兄弟学校结对,通过线上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另一位课题组成员严隽老师负责的外部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她介绍:“我们与本地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开设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完成课题报告,这些成果还被收录进校本教材。”这种打破班级边界的管理模式,让教育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成果初显:生态策略赋能长效成长
数据显示,实施“三环生态策略”以来,该校班级评比优秀率提升20%,学生心理测评满意度达95%,家校矛盾发生率下降60%。课题组成员姜小蓉老师总结道:“生态策略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赋能,班级因此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共同体。”
绍兴一初龙山校区的实践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班级管理样本。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从封闭班级到开放生态,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龙山校区的“三环生态策略”不仅重塑了班级管理的底层逻辑,更探索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新路径。这一创新实践,为新时代班级管理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