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婴儿会站时,20余年前婴儿刚会爬
2020 年的一份大规模调研显示:中国婴儿能够手膝爬的月龄中位数是 7.6 个月,独站是 10.2 个月,独走是 12 个月。
单独呈现这一数据,人们可能并无概念,但只要与过去的数据对比,就能发现惊人进步:如今婴儿能独自站立时,20 余年前的婴儿刚会爬;如今婴儿能独自行走时,20 余年前的婴儿还不会站。
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儿童发育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是世卫组织于 1997-2003 年间收集了大约 8500 名来自巴西、加纳、印度、挪威、阿曼、美国六国不同种族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儿童初级生长数据和相关信息最终得出的。我们以该标准观察中国婴儿的发育情况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婴儿的体能发育存在超前趋势。
如今中国婴儿的体能水平,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也毫不逊色。
2015 年一份覆盖中国、阿根廷、印度、南非、土耳其的调研发现,中国婴儿多个运动发育指标与其他国家区别不大,在“独坐”指标上甚至还有一些领先优势。
这种变化与育儿观念、育儿方式的改变有关。
有研究指出,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家长有计划、有目的、略微超前地给予感官刺激、运动、语言、社交等,会促进婴儿运动能力发展提前。
与过去“绑腿”、“裹包被”这类束缚婴儿行动的方式不同,80 后、90 后父母对孩子体能早教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去,婴儿在生命最初的几年时光里,拥有更多体能开发的机会。同时,空调、地暖的普及,也为婴儿初期的爬行、学步创造合适条件。
进入学龄期,中国孩子体能优势不再
但 20 余年间,婴儿阶段累积的体能优势,到学龄期似乎都被消解了。
下图以 12 岁儿童为例,呈现了中国历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情况:即便中国孩子更高大了,但 50 米短跑速度并没有显著提升,立定跳远则是越跳越近。
如果与邻国日本对比,这种下降趋势更令人痛心。
50 米短跑项目一般可以用来观察学生的速度能力,考虑到男女性别对体能造成的影响,男女分开进行对比,能够发现:中国学生的数值持续落在日本学生之后。在上图中,我们甚至发现:12 岁中国男生和 12岁日本女生的两条线接近重合,也就是说,50 米跑,中国男生甚至跑不过日本女生。
而用来表征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项目,2000 年中日两国的数值很接近,但在后面的 15 年里,走出了两个趋势。仍以 12 岁儿童为例,日本男生的跳远成绩从 1.80 米提高到了 1.81 米,而中国男生则从 1.76 米降低到了1.69米。
大学生延续了这一下降趋势。
从 1985 年至 2014 年的 30 年中,大学生的 50 米跑、立定跳远成绩都呈波浪式的缓慢下降趋势。其中,2014 年的立定跳远成绩和 1985 年相比,男女生下降幅度均达到 10cm 左右。
从考验耐力素质的男子 1000 米和女子 800 米测试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的耐力素质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 年大学生女子 800 米成绩与 30 年前相比,相差达到 23.8s。
所以,对部分大学生而言,体测就像是一场“渡劫”。尽管标准一降再降,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感到十分困难。
体能下降的锅,谁来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中国孩子体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多项研究指出,睡眠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营养不均衡是当下中国孩子体能下降的三大原因。下图拉长时间维度,呈现近 20 年来,中国孩子睡眠、运动、营养方面的情况。
我们发现:中国孩子的睡眠情况并不理想,不仅没达到要求,反而还离要求越来越远。运动情况更令人堪忧,不同年代的调研中,高中生均只有一两成能做到每天运动一小时。营养方面,情况有所好转,但目前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吃早餐,且以中学生居多。
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
2021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 4 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 3 课时,高中每周 2 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 1 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同时,教育部还发布了睡眠令,不仅对学校作息时间作出了明确规定,还明确提出了 3 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希望如今的小婴儿,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能够延续体能发育的进步,在 20 年后,进入大学时,改写如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