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虽已远去,然国耻民殇不应忘记。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铭记1937年的南京,铭记同胞遭受的苦难,是为了告慰逝者、捍卫历史的真相,是为了警醒自己吾辈当自强,更是为了守护世界和平、振兴璀璨中华!我们要以史为鉴,汲取力量,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铭记“家国千秋泪”。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秦淮河畔,他们的哭喊声仿佛还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那是一段民族的伤痛,是外敌残暴侵略下的人间炼狱。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瑰宝遭到破坏,国家尊严被肆意践踏。这些血泪的记忆,是刻在民族灵魂深处的警示——要铭记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懂得和平来之不易。生于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增加民族认同感,时刻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自我强大,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迈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坚定脚步。
圆梦“四海升平愿”。“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这几句被篆刻于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表达着人类亘古以来对于和平的追求,宣示着中国人民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责任、决心和意志。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我们渴望看到战火熄灭,孩子们不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我们期待各国摒弃偏见和冲突,在公平、公正、包容的国际环境中共同发展。每一次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每一个和平谈判的成功案例,都是中国向着“四海升平愿”迈进的坚实步伐。我们也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努力成为这画卷中绚丽的色彩,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奋进“国泰民安时”。今天的中国,无数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日夜钻研,为国家的竞争力添砖加瓦;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齐心协力,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当我们处于“国泰民安”的美好时代,重温昨日的历史耻辱,更应懂得奋进的意义。我们不能在安逸中迷失,而是要以国家的繁荣昌盛为目标灯塔,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动力风帆,以历史的血泪教训为成长阶梯,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学习热情、沉淀总结经验,赓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主动担当作为,挺起责任之肩,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用勤劳和智慧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