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消息 会员中心 将文章置顶到百度搜索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我也要发广告】

新人限时福利

     是时候抛弃将血压作为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了!---术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革新与应用

一、血压作为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局限性

在临床麻醉与手术中,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长期被视为评估循环功能的“金标准”。然而,这一传统指标存在显著局限性,难以满足精准化、个体化的术中管理需求:

1、静态性与滞后性

血压是血管内血流对管壁的侧压力,其数值受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容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仅能反映瞬间的“压力状态”,无法实时捕捉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例如,当患者因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时,机体可通过收缩外周血管维持血压正常,此时血压正常的表象可能掩盖组织低灌注的真相,导致延误液体复苏时机。

2、无法反映循环全貌

血压仅能反映循环系统的“下游阻力”,而忽略了心脏泵功能(如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容量状态(如胸腔液体水平)等核心参数。研究表明,约30%的术中低血压患者心输出量正常,其低血压源于血管扩张而非心功能不全,单纯依据血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可能加重组织缺氧。

3、有创监测的潜在风险

传统有创血压监测(如动脉置管)虽可提供连续数据,但存在感染、出血、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尤其不适用于儿童、老年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数据显示,动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8%,其中严重感染占2.3%,显著增加患者住院时间与医疗成本。

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技术突破与核心优势

1、多维度参数,揭示循环本质

通过胸部生物电阻抗等技术,无创监测系统可实时获取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外周血管阻力(SVR)、胸腔液体水平(TFC)、心肌收缩力(ACI) 等关键指标,构建完整循环功能评估体系。

心输出量直接反映心脏泵血能力,是组织灌注的 “上游驱动力”;

胸腔液体水平可早期预警肺水肿或容量过负荷,避免单纯依赖中心静脉压(CVP)的滞后性;

心肌收缩力指标(如 ACI)能敏感捕捉心肌缺血或药物对心肌的抑制效应。

2、无创安全,拓展适用边界

无创技术无需动脉 / 静脉置管,通过电极片、指套或超声探头即可实现监测,彻底规避有创操作的并发症风险。《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指南》指出,其在儿童、老年、产科、肝肾功能不全等高危人群中安全性显著优于有创监测,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90% 以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虽为微创技术,但其通过食管探头直接观察心脏结构,可在避免胸壁干扰的同时精准评估瓣膜功能与心腔容量,已成为心脏手术的 “标配” 监测手段。

3、实时连续,驱动精准治疗

无创监测可实现每秒数据更新,动态追踪血流动力学变化。例如,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计算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机械通气患者的液体反应性评估 —— 当 SVV>13% 时提示容量反应性良好,可安全补液;反之则需谨慎扩容。这种 “动态评估” 模式较传统静态血压监测,使术中液体管理过度或不足的发生率降低 40%;特别在PLR被动抬腿试验中,无创的连续、精准、简单,更是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意义与未来趋势 1、优化术中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无创监测提供的多参数组合,可帮助麻醉医生快速鉴别低血压原因(如心功能不全 vs 血管扩张),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在心衰患者手术中,通过无创监测系统追踪心输出量与外周血管阻力,可精准平衡血管活性药物与利尿剂的使用,降低术后肺水肿发生率。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指导的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 30 天死亡率较传统血压监测组降低 22%。

2、推动 “个体化医疗” 落地

不同患者对麻醉药物、手术创伤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差异显著。无创监测可通过基线参数(如基础心输出量、血管弹性)制定个性化管理目标。例如,老年患者血管硬化、心肌储备功能下降,无创监测可早期发现亚临床心功能不全,避免盲目升压导致心肌氧耗增加。

3、技术革新引领行业变革

当前无创血流动力学技术已突破 “低准确性” 瓶颈,通过阻抗分析等技术,心输出量监测误差可控制在 10% 以内,达到肺动脉导管(有创金标准)水平。未来,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无创监测设备将进一步实现 “预测性预警”,如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趋势,提前 15-30 分钟预测低血压事件,为临床干预争取时间窗口。

结语

血压作为单一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时代已渐行渐远。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其“全面、实时、安全、精准”的优势,正在重塑术中循环管理的范式。从避免有创操作风险到指导个体化治疗,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到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无创技术不仅是监测手段的革新,更是“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理念的实践。在精准医疗的浪潮下,抛弃对血压的“路径依赖”,拥抱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将是提升围术期安全与质量的必然选择。

抛弃血压作为唯一指标,不是否定其价值,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监测体系中。当麻醉医生同时关注血压波形、每搏量变异度、超声影像和乳酸曲线时,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从“ 经验医学” 到“ 精准医学” 的蜕变——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 以患者为中心” 理念的深刻践行。在生命监护的战场上,多一个维度的洞察,就多一分守护的力量。

声明: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交易请谨慎。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探索
企业
财经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