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消息 会员中心 将文章置顶到百度搜索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我也要发广告】

新人限时福利

时光深处大观亭

作者:许梅妍

我们到歙县许村时,已是午后。秋日的太阳,斜斜地照着,暖意是有的,却并不炙人。穿过几道窄窄的、被岁月磨得光润的青石巷,一个拐弯,大观亭便蓦地立在眼前了。它静静地站在两排古旧的民居中间,像一位退隐已久、默然独坐的老者。周遭是些日常的声响,有妇人在水边石板上捶衣的闷响,有孩童追逐的笑闹,但这些声音,到了亭子跟前,仿佛都被它那沉静的气度给滤了一层,变得遥远而模糊了。

我站在亭下,仰头看。这亭子是二层的,重檐歇山,翼角微微起翘,像一只敛了翅膀、正要歇息的大鸟。那檐下的斗拱,层层叠叠,繁复而精巧,托举着一段沉甸甸的光阴。木头的颜色是黯黯的,是那种被几百年的风雨与日光反复浸染过的、近乎于黑的赭褐色,透着一股子苍然。我顺着那窄而陡的木梯,小心翼翼地走上二楼。楼上空无一物,只有从四面雕花的木窗透进来的、软软的日光,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凭窗而立,许村的景致便尽收眼底了。

高阳河如一条碧色的带子,静静地穿村而过。那座明代的廊桥——“高阳桥”,便横卧在水上,桥上的廊屋,与这亭子像是遥遥致意的故友。更远处,一座座石牌坊,参差矗立,在淡淡的日光下,像一个个巨大的、沉默的惊叹号,记述着许氏一族过往的荣光。据说,这许村在唐宋时便是要道,出了不少进士、举人,可谓科第连绵,簪缨不绝。这“大观”之名,想来便是取自那《易经》的“大观在上”,或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大观”的意气吧。那时节,亭中想必是冠盖云集,文人墨客,凭栏远眺,吟风弄月,将这山水之胜、人文之盛,都收于眼底,也收于笔底了。

然而我此刻看去,那水,那桥,那牌坊,都只是静静地在那里,没有声音。热闹是它们的,也是过去的;寂静是我的,也是现在的。这亭子,像一个时间的容器,将昔日的喧嚷与荣耀,都沉淀了下来,化为了此刻这无边无涯的清寂。那曾在此饮酒赋诗的士子,那曾在此歇脚话桑麻的乡人,他们的身影与笑语,都到哪里去了呢?仿佛只有梁间偶然掠过的一只飞鸟,留下一声短促的啼鸣,算是给这凝固的历史一点活的注解。

忽然便想起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来。他那亭子四周的景色,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热闹的,活泼的,充满生意的。而我们的醉翁,也乐在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那“乐”,是充盈的,向外发散的。可眼下的我,站在这大观亭上,所感的,却是一种向内收束的、清冷的意味。

下得亭来,再回望一眼。夕阳的余晖,正染在它深色的檐角上,勾出一线暖暖的金边。亭子依旧沉默着,它看过了数百年的春花秋月,人来人往,早已将一切悲欢离合都看淡了。我们这些过客的些许感慨,于它,恐怕也只是一阵拂过梁柱的、极轻微的风罢了。

归途上,我没有再多说话。那亭子的影子,却像一枚小小的、沉静的印章,牢牢地摁在了我的心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交易请谨慎。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探索
企业
财经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