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刚送到家的哈药钙铁锌口服液,打开后却发现瓶底有白色絮状物——这是不少家长近期遇到的“小意外”。有人怀疑是生产瑕疵,有人认为是产品变质,总之产生了许多担忧与愤怒。但请家长们放心,其实在这场“结晶风波”的背后,只是一场由物理规律主导的自然现象,并非质量问题。

这一切,要从哈药钙铁锌口服液的“旅程”说起。众所周知,哈药钙铁锌口服液的营养价值值得信赖——单次提供100mg钙、适量铁与锌,符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标准,也避免了过量风险。同时,其液体形态比片剂更易被儿童肠胃吸收,且不含防腐剂,安全性优于部分市售竞品。
为了保证口服液的营养价值,哈药为其采用了过饱和溶液技术,即在特定条件下将超过常规溶解度的钙、铁、锌溶解于液体中。这种工艺能确保一支口服液同时提供足量三重营养,满足儿童成长所需。但过饱和溶液如同“绷紧的弦”,一旦遭遇外界干扰,便可能“松动”。
在物流运输环节,产品可能经历长途颠簸、温度波动(尤其在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甚至仓库低温储存。这些因素都可能触发晶体析出——当溶液温度下降,矿物质溶解度降低;若再伴随震动或摩擦瓶壁,就会加速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絮状沉淀。这与冬天蜂蜜结晶、糖水放久后析出糖晶属同一类物理过程。

关键在于:哈药钙铁锌口服液中析出的结晶仍是原来的钙、铁、锌成分,未发生化学变化,更无微生物污染。中国药典及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均允许此类物理析出现象存在,前提是成分安全、可逆。
解决方法极为简单:将口服液放入温水中加热至结晶完全溶解,待溶液恢复清澈即可继续安心饮用。哈药官方明确表示,此操作不会影响任何营养成分的活性与吸收率。
因此,家长无需因“结晶”而弃用优质营养品。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才能更从容地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