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证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保护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至关重要。12月6日,在2024 AI+数字笔迹创新应用发展论坛上,长江学者、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学院院长(兼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张小松表示,“从网络技术出现的那一天开始,身份认证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而且到现在一直在解决中。网络身份认证的根本是身份信息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一一对应的。不会是别人在用你的身份,这是一个难题。”
张小松教授谈到,目前现行的一些身份认证方式,往往存在方便性和安全性的矛盾,比如AI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就让视频伪造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在实际生活中,认证习惯用纸质签名的方式进行,如果将签名和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就能有效解决既要方便又要安全的需求。基于生物特征的无密码身份认证手段如AI数字笔迹等创新技术,开辟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方向,可以成为防止数据泄露、网络欺诈和其他安全威胁的关键措施。
AI数字笔迹技术从何而来?亲笔签数字科技CTO刘科在论坛上介绍到,在数字化浪潮中,电子文件的流转、传阅、确认,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信息化建设者与司法从业人员对于电子签名认知的差距,带来了矛盾和问题。
从信息化建设者的视角来看,明确签名人身份以后,如果能够保证电子文件在签署过程中文件未被篡改即为有效的电子签名。但是从司法从业人员的视角来看,需要从法理的层面给出明确的证据,证明签署人与签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确定性。简要来说,就是文件未被篡改并不代表签名人与签名数据的关联性和确定性。
因此,亲笔签数字科技另辟蹊径,通过采集签名人的动态笔迹生物特征,兼容PDF、PFD等文件格式标准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保障电子数据的真实有效,同时可以通过笔迹数据的司法鉴定,明确佐证签名人与签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这就是具有高司法效力的数字笔迹技术。
数字笔迹在研发初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司法鉴定层面,一帮信息化建设者,需要去理解司法从业人员的理论体系、方法工具、和思维逻辑,将笔迹鉴定的经验,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理性表达。经过几年不断摸索,亲笔签数字科技于2021年取得司法鉴定资质,还专门研发了智能的司法鉴定辅助分析工具,为司法鉴定人员提供协助。
其次,数字笔迹遵循怎样的规范和标准,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亲笔签数字科技作为最高检向国家科技部的唯一推荐,参与了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从实践中孵化出覆盖签名设备、签名采集、文件合成、司法鉴定等全链条技术标准。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即《手写电子签名笔迹鉴定技术规范》,于2023年10月由司法部正式发布,亲笔签数字科技是唯一一家参与标准编制的企业单位。
不同于二维的静态图片,数字笔迹数据是一个人书写习惯和肌肉记忆的行为过程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分析判断是否为本人签署,实现身份的有效鉴别。亲笔签数字科技组建了专业的算法团队,通过特征提取、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构建的AI算法模型,在国际性权威赛事“SVC-onGoing”笔迹识别大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全部子项目的第一名,技术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展望未来,刘科表示,数字笔迹在业务层面的应用,可以累积宝贵的笔迹数据资产,希望从机制、底层基础设施、政策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推动数字笔迹数据生态的建设,在数据要素市场、可信数据空间等方面,创造新的机遇。
通讯员: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