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高乐乐、朱婷婷
近日,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以“非遗万物生·文化焕新潮”为主题举办文旅融创沙龙,汇聚非遗传承人、高校教授、文创企业、文化主理人等领域20余位代表,共商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创新路径。活动由杭州市文化特派员涂文军牵线,通过跨界对话形成“非遗+万物”创新方案,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生命力,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价值共振。
浙江城市学院教授、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智库专家赛来西·阿不都拉在沙龙中分享:“非遗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纽带,能够以富有人文色彩的方式有效促进各族青年的深度交流。”她以2024年5月在传梭博物馆举办的“各族青年说非遗”活动为例,13所高校学生与新疆创业者通过艾特莱斯丝绸、昆曲、维吾尔族舞蹈等非遗展示,生动诠释了“多元文化交融、石榴籽紧抱”的团结图景。“竹芷汀兰”新中式服饰主理人龙译景则以苗族的美学视角提出古典审美与快时尚风格相融互契的色彩搭配方案,其品牌致力于实现传统纹样的色彩饱和度和现代时尚的灰度值达成美学平衡,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通过服饰了解非遗文化渊源,让非遗在青年一代心中扎根焕新。
活动聚焦非遗的场景创新与商业赋能。省级非遗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郑芬兰始创品牌“小巷三寻”,通过土布纺织工坊与青少年研学结合,发起的“非遗进校园”项目已覆盖30余所中小学。她指出:“非遗活化的核心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一理念在望江街道2024年非遗年货节中已有实践,通过市集、演出、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让雕版印刷、糖画等技艺融入市民生活。此外,她呼吁各非遗传承人抱团结对、紧密合作,打通“技艺传承-商业转化-传播推广”全链条,打造互利共赢的非遗共生业态。此次沙龙进一步探索非遗场景活化路径,如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数字版权,赋能游戏、影视等产业,推动非遗从“输血式保护”转向“自我造血”。
非遗活化的关键在于“破圈”与“共生”,望江街道正加速推进非遗技艺与在地文化的深度融合。涂文军介绍,今年将以望江非遗点位、毕昇的传说故事为背景设计轻量级解谜剧本、打造非遗城市户外沉浸式体验项目,参与者需通过了解非遗知识、参与非遗体验等环节破解关卡线索,通过“解密闯关+社交裂变”将非遗知识转化为可传播的交互符号,让年轻群体在游戏化学习中感知匠心脉络。通过“游戏化交互激活参与热情、数字化转译拓宽应用边界、商业化闭环强化内生动力”,非遗正从“被保护的遗产”转变为“驱动社区共治共融的活性细胞”。这种“解谜式传承”或将重塑城市文化更新范式——当年轻人在破译活字密码时,他们解锁的不仅是宋韵密码,更是一座城市向历史借力的智慧。
“望江街道以‘非遗+’跨界融合为支点,通过商业赋能、数字技术、社区活化等多维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价值共振。”望江街道相关负责人熊侃在沙龙上提到。从非遗年货节的烟火气,到未来社区的文化业态规划,再到此次沙龙的创新方案,望江街道正逐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非遗活化”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