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中梅山腹地,资水蜿蜒、雪峰叠翠的安化境内,生长着一种承载了数千年人文记忆的珍稀药材——黄精。

从上古时期梅山先民口中能强身健体的 “百岁草”,到蚩尤命名、黄帝求索的 “长生仙草”;从唐代孙思邈收录其炮制之法,到明清方志中屡屡记载的地道药材;从抗战时期救急的军需粮草,到如今享誉全国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化黄精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属性,成为一部交织着自然馈赠、民俗信仰、医药智慧与时代发展的立体史书。它不仅见证了梅山文化的兴衰流转,更在岁月沉淀中,将 “食药同源” 的理念刻进地域基因,成为安化这片土地与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鲜活见证。
上古溯源
上古时期。相传梅山先民发现一味仙草,因其能够让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遂称其为“梅山百岁草”。后蚩尤习其得坤土之气、获日月之精, 便称其为“黄精”,并率族人常年服食。至此,梅山腹地开始留传采挖黄精、服食黄精的传统习俗,梅山先民也世代体格强壮、彪悍善战。后世留传炎、黄二帝联手鏖战蚩尤,是为争夺梅山黄精,以求长生。黄帝欲求长生之物,西晋张华著《博物志》亦有记载:昔黄帝问天姥曰:“天地所生,其有食之令人不死乎?”天姥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长生。”

古代传承
01 医典初录与民俗融合
(唐代初期——唐宋时期)
唐代初期。孙思邈寻药梅山,发现资水中游、雪峰山南麓盛产黄精,民间有世代留传的黄精采挖、炮制技艺,便收录于《千金翼方》:“九月末掘取根,捡取肥大者,去目熟蒸,微爆干又蒸,暴干,食之如蜜。”
唐宋时期。梅山张五郎因长年服食黄精,身强体壮,能够倒立行走,健步如飞,成为梅山腹地一代“猎神”。后被世人尊为神祇,敬奉于神龛。千百年来,梅山地区民间收藏的张五郎神像,至今依然背部开一方孔,内藏草药黄精,代表神的内脏和骨髓。

02 地名衍生与品类定名
(元末明初——明朝)
元末明初。安化李姓始祖高腾公因躲避战祸从江西举家迁徙至安化,正当干粮耗尽,走投无路时,却在一处深山密林丛中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黄精,于是带领大家采挖、收集,蒸熟当作口粮食用,并就此定居下来。这便是当地“黄精坪”地名的由来。
明朝初年。居住在田庄乡天子山麓黄精园的蒋氏先祖,发现当地村民用以充饥裹腹的黄精,一株株繁花簇锦,大多对叶互生、一叶多花、数果并蒂,便称其为“多花黄精”,寓意生生不息、多花多子、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大江南北流传“安化产芝草”。此事后被清代黄本骥重修的《湖南通志》收录记载。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安化县志卷二·药类》记载,安化出产“黄精”等药材。
03 医脉传承与典籍详载
(明末清初——清代)
明末清初。有自号嚣嚣者(1622-1723)执杖云游至安化二都(今羊角塘镇),发现当地盛产太阳草(黄精),遂定居于此,潜心禅修。嚣嚣晚年云游梅山名山大川,行医济世,常年研习黄精炼丹修行,善以黄精入药治病救人。当地郎中刘继黄拜嚣嚣为师,学徒三年,尽得真传。嚣嚣衣钵得以在梅山地区落地生根,代代相传,400余年绵延不绝。其九代传人刘祖怡为湖南省首位国医大师。嚣嚣遗作《医方一串珠》《伤寒十八方》,常用黄精入药组方,广泛流传民间,梅山腹地沿用至今。后人尊称嚣嚣为梅山医祖,并将其禅修的寺庙称为“太阳寺”,将“太阳寺”所在的山头称为“太阳山”。

清康熙六年(1667年)。《安化县志·物产》记载,安化出产“黄精”等药材。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安化县志·物产·药类》记载,安化出产“黄精”等药材。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安化县志·物产》记载,安化出产“黄精”等药材,并对黄精有详细记录如下:“《博物志》,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长生。本草称为补黄宫之胜品。叶似竹叶而短,两两相对,茎梗柔脆,颇似桃枝。本黄末赤,南方草本,状吐花,作穗如麦粒,软红色。一说似玉竹者为玉竹黄精。 似白芨者为白芨黄精,与钩吻并生,误用杀人”。
清朝末年。左宗棠在陶澍府中执教8年,深受梅山医药文化影响,亦得安化黄精“食、药”之妙。其后率6万湘军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安化黄精随马帮一路北上,成为西征湘军的军需物资。后在诗作《辛卯夏仲兄客武昌送别后却寄》中写到:故山有黄精,野涧多蕨薇。该诗表达了左公对安化的思念和安化盛产黄精的记忆。

清朝末年。罗绕典任云贵总督,家人曾写信告知家中经济拮据、几乎断粮的窘境。罗绕典收到家书后,并没有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取钱财米粮,而是回书信一封,并附诗一首: 甑中尘落饭初停,不是黄精即茯苓;此味山人人共晓,何须写信乞朝廷。该诗既描写了安化自古流传黄精、茯苓充饥的传统习俗,也体现了罗绕典的清节之风。
近代发展
国共合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一兵工厂迁址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当地漫山遍野的黄精成为兵工厂食堂的重要粮食来源。
1972年。湖南中医药研究所编《湖南药物志》第二辑记载,黄精别名多花黄精、黄姜、山姜、野姜、良姜、九龙环……,分布于长沙、江华、安化……
1988年。湖南省益阳地区中药普查办公室主编《湖南省益阳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集》,对于安化黄精的分布、蕴藏量、年产量有着非常详细的记录。其中:
第11页,记载了黄精等药材是“属于产量大,产销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的地道品种”;
第13页,黄精在蕴藏量大的名录中排名第一位,“蕴藏量100—1000吨的药用植物有:黄精、粉葛……”;
第14页,注明多花黄精主要分布在500—800米海拔区域;
第22页,“本区包括安化全部”“西北部主产的黄精、落新妇、淡竹叶等遍地都是,年产量100吨以上”;
第30页,在重点药材蕴藏量统计表中,载明黄精确切蕴藏量为大于100吨的品种;
第367页,明确记录了多花黄精的分布区域为安化、桃江,蕴藏量为35000kg,年收购量为20000kg;
在“益阳地区中药资源分布图图例”中,安化县长乐、栗林、大福及邻近地区共有4处标识。
1989年。《安化县卫生志》记载:“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以保证医疗需要和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采取大量采挖,另一方面采以大量种植。1957年全县收购厚朴35担,杜仲61担,黄精191担……。”
1992年。《安化县志》记载:现存明嘉靖至清同治四部《安化县志》均载有地产药材,综合共87种。其中均包含有黄精。并且记录“1958年8月,县组织四个调查组,去仙池界、乌云界、芙蓉山、八斗米山、乌寒山、云台山等地调查,查得中药材品种227个。80年代,又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发现全县共有中药材263科、727属、1126种,其中植物类972种,占总数86.4%。湖南所产538种主要药材,安化有茯苓、银花、黄连、田三七、黄柏、杜仲、厚朴、黄精等300余种。80年代中期。安化开办药场6个,发展药材种植户200多户,野生改家种71个品种,已种南北品种36个,种植面积32000余亩。其中黄精1987年产量达415吨,一度居全省之首。
2000年。《安化县志1986-2000》记载,县药材公司收购的家种药材品种中包含有黄精在内。
现代勃兴
01 道地筑基与种植拓进
2002年。《新编中药志》明确记载多花黄精主产于湖南安化等地,并产量大而质优。原文第904页表述为“姜形黄精主产于贵州遵义、毕节、安顺,湖南安化……,湖南、贵州产量大而质优,销全国并出口。”
2016年。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发现,安化境内共有各类中药材263科1277种,其中引入药典的药材248种、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药材品种27种……境内野生黄精蕴藏量巨大,面积约220万亩。
2018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来安化调研数月,证实“安化县是目前全国多黄精种植最成功、面积最大的县”。

02 品业勃兴与标杆确立
2019年。安化黄精获评中国(湖南)中医药与健康产业博览会“百姓喜爱中医药健康产品”;安化黄精获评获第22届中国中部农博会金奖。
2020年。安化黄精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安化黄精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第六届“湘九味”论坛暨安化黄精品牌发布会成功举办;安化县被授予“中国多花黄精之乡”称号。

2021年。安化黄精晋升为益阳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022年。《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发布,安化县被列为湘黄精核心产区首位;第四届“湖南黄精”论坛暨安化黄精推介会成功举办。
2023年。安化黄精九制传统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中药材)品牌声誉TOP100》,安化黄精成功上榜;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确定道地药材(黄精)良种繁育建设单位落地安化县。

2024年。安化黄精被纳入《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第一批)》;安化黄精被录入《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安化黄精获评“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市场质量信誉优秀品牌”;安化黄精获评第25届中国中部农博会金奖;安化黄精交易中心揭牌开业。
2025年。安化黄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中药材)品牌声誉TOP100》,安化黄精再次上榜;湖南黄精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安化;第五届湖南黄精论坛在安化隆重举办,安化黄精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安化黄精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百佳典范。

结语
从蚩尤率族服食的“坤土之精”,到当代药农精心培育的“地理标志”;从《博物志》中“食之长生”的古老记载,到《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里的核心产区认证……安化黄精走过了一条跨越数千年的传承之路。它曾是梅山先民果腹续命的 “救命草”,是湘军西征时的军需保障,是国医大师手中的济世良方,如今更以九制非遗技艺为魂、现代农业科技为翼,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 “黄金产业”。
这份传承,不仅是对古老医药智慧的坚守,更是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念的践行。当第五届湖南黄精论坛在安化落下帷幕,当 “中国农耕农品记忆” 的牌匾挂在这片土地上,安化黄精的故事仍在续写——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梅山的烟火气与草木香,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健康浪潮中,继续书写着属于“湘黄精”的传奇,让千年仙草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永续绽放。

(作者:陈光明、周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