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在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药文化研究会指导下,由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慢病防治援助工作委员会、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健康分会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健康管理大会”在北京圆满闭幕。本届大会以“科技赋能健康管理,创新驱动产业未来”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通过政策解读、学术交流、成果展示、项目对接等形式,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注入新动能。

大会开幕式上,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宣布大会开幕;中国药文化研究会禹同生会长代表指导单位致辞;主旨报告环节,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深入解读了“健康管理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聚焦“科技赋能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医大师孙光荣则从中医药现代化视角探讨产业创新路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王林元则聚焦“中国人的健康管理理论辨证保健理论”。会议期间,院士专家与企业家代表围绕AI健康管理应用、精准慢病干预、中医药现代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行业发展提供权威智力支持。
主动控制“伴性遗传”疾病研究创始人/李金祥·“第十七届健康管理大会”专题分享


1950年,李金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一个普通家庭,命运的齿轮从一开始就为他铺设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初中时期,他在学校勤工俭学的劳动中不幸遭遇意外,右手被机器严重挤伤,因手部残疾在招兵、招工、招生等一次次改变命运的机遇面前屡屡碰壁,最终只能困守乡土,靠微薄的收入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青春的理想在日复一日的繁重农活中渐渐蒙上尘埃。
1973年6月,转机终于降临。在及各级领导的特别关怀下,李金祥和妻子双双获得了在编教师的工作机会。站在三尺讲台上,他将生活的磨难转化为教书育人的热忱,用耐心与责任陪伴每一位学生成长。他的坚守与付出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誉,原本灰暗的人生在桃李芬芳中焕发出新的光彩。然而,命运的玩笑再次袭来。1978年知识青年回城转正工作中,由于复杂的社会人事关系和贪官的非法操作,李金祥不仅未能顺利转正,反而被无端免职,最终只能怀着无尽的遗憾告别了心爱的教学生涯。
人生的至暗时刻,李金祥没有沉沦。他想起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年届三十的他,毅然决定拜师学医,从零开始探索中医的奥秘。半路出家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对医学的执着,一点点啃下硬骨头。同时,他开始免费为村里的乡亲们诊病,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一次次诊疗中积累经验、打磨医术,逐渐在当地赢得了“好大夫”的口碑。
从医几十年来,李金祥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了全面而独到的诊疗方法。在疾病预防与调理方面,他针对心梗、脑梗、脑溢血、高血压、肿瘤等常见慢性病,以及咳嗽、哮喘、鼻渊、皮肤病等疑难杂症,均能凭借精准的辨证论治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一个现象引起了李金祥的注意:许多家庭因“伴性遗传病”而备受煎熬,看着一个个家庭被疾病拖入深渊,他内心深受触动,从此将主动控制“伴性遗传”疾病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课题。几十年来,他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无数临床案例反复验证,终于摸索出一套独特的中医干预方法。大量实践表明,通过中药对备孕夫妇进行精准调理,能够有效改善身体内环境,在主动选择婴儿性别的同时,从源头避免“伴性遗传病”的发生,大大降低了遗传风险。这一研究成果为预防遗传病、保障新生儿健康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医特色的新路径,也让中医药在优生优育领域的独特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
李金祥常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其“治未病”的健康养生理念、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为一名基层中医,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始终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

作为国内健康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健康管理大会延续了十六届品牌积淀,本届大会吸引了30余位部委领导、院士专家及600余名产业代表参会。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将加速健康管理技术成果转化,推动行业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为全民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编辑:张雪涵 图片: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