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乙丹
“收豆子咯!大家排好队别急,一个个来。”冬日时节,寒意渐浓,早上7点,天蒙蒙亮,海宁市斜桥镇榨菜工业园区的海良豆制品厂里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远近闻名的“庆云桥”豆制品就是从这里出发销往各地。
“庆云桥”豆制品的发展历程最早要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庆云镇上有不少家庭依靠豆制品制作销售为生,石磨、木撬床、豆腐格子等制作工具甚至历经几代人的传承。
农民手工制作的的豆制品细腻厚实、口感丰富,有千张、油豆腐、胖干等不少品种,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渐渐地,庆云豆制品成了小有名气的地方特产,鼎盛时期,镇上的豆制品作坊达到了七八十家,产品除了在当地售卖,还陆续销往周边桐乡、嘉兴杭州等地。
随着时代发展,豆制品手工作坊逐渐退出了舞台,幸运的是,庆云豆制品技艺保留了下来。2023年,庆云豆制品制作技艺入选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的庆云豆制品,也由海宁市斜桥海良豆制品有限公司延续着活态传承。
洗豆、磨浆、点浆……走进海良豆制品的生产车间,一阵暖意扑面而来,只见一颗颗黄豆被研磨成醇厚的鲜豆浆,冒着热气的豆浆又经过多道工序,变成千张、油泡、豆干等各类精加工豆制品。
“我们保留了传统庆云豆制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现在公司的 60多名员工里面,有传统豆制品制作经验的员工占到了70%以上,千张皮子还都是手工制作的,所以较好地保留了传统庆云豆制品的特色和风味。”海宁市斜桥海良豆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建康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海良还有不少祖辈从事豆制品制作的“行家”。
“以前我家就住华丰村墙圈里,1998年前后,父亲和哥哥就开始做豆腐、千张,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也开始跟着家里人一起做豆制品。”海良豆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松回忆道,随着时代发展,后来机械化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作坊,为了保留住“祖传手艺”,海良成立后,企业还将一批老员工吸纳进工厂,制作的工艺流程几乎不变,品类增加至十余种,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最重要的是,打造了“庆云桥”品牌,让传统记忆保留了下来。
最近这段时间,黄豆进入丰收时节,每天都会有镇上的农户带着自家种植的新鲜黄豆“上门”销售。“入冬以后,豆制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厂里一天光千张就要卖出8000斤左右,所有豆制品加起来约2万斤,不仅本地人喜欢,还有好多周边的也都来买。”杨建康说,村民们自产自销的本地豆子不仅新鲜而且品质也有保障,最重要的是回购本地黄豆能够帮助当地农户们增收,他表示:“这也是‘庆云桥’品牌保留下来的意义之一。”
昔日,庆云豆制品以农家的质朴用心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如今的“庆云桥”豆制品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通过现代化生产提升了产品品质,让豆制品的醇香和老底子的记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