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隐修道人孙法济(道号“归闲山人”)在举办一场以“道法自然·修身养性”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将千年道家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活指南,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这场文化对话不仅展现了道家思想的当代生命力,更诠释了出世与入世平衡的人生哲学。
隐修者的入世之举:从山林到都市的道场
讲座现场,古朴的木案上陈列着《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典籍,袅袅茶香中,孙法济身着素色道袍,以一席开场白道出心声:“道不在深山,而在人心;修行不必遁世,入世亦可修心。”这种将传统道观文化移至城市空间的尝试,正是他践行“大隐隐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
自2024年开设“归闲山居”以来,孙法济每周定期在此举办文化沙龙。他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课”,结合《月令七十二候》解读季节变化与人体调养的关系;开设“经典研读班”,用现代语境阐释《庄子》“庖丁解牛”中的专注智慧、《菜根谭》“宠辱不惊”的处世哲学。此次讲座中,他更现场演示八段锦与五禽戏,将传统导引术与都市白领的颈椎保健需求相结合,赢得阵阵掌声。
问道十载:从寻道者到传灯人
回溯孙法济的修行历程,2011年他踏上访道之路,用三年时间遍历龙虎山、武当山等道教圣地。在武当山,他晨起习练太极剑,暮时抄写《清静经》,于云雾缭绕中领悟“道法自然”的真意;在青城山,他与隐修者围炉论道,探讨《坐忘论》中“心斋坐忘”的修心法门。这些经历被他记录在数十本修行札记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天人合一”的深刻体悟。
2014年,孙法济在江西万寿宫正一净明宗坛传度,法字辈度牒上的“法者度人舟,济者悬壶心”十字箴言,成为他此后的修行坐标。他不仅精研符箓丹道,更将《净明忠孝全书》中的“忠孝神仙”思想与现代社会伦理相结合,提出“以道心处世,以孝悌持家”的实践理念。
现代转译:让古老智慧落地生根
“当代人需要的不是复古,而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孙法济在讲座中强调。他传授“静坐观心法”,将道教内丹修炼中的“收心止念”要诀,转化为“三分钟呼吸冥想”的都市减压法;开发“四季导引图谱”,把《黄庭经》的存思之术转化为办公室久坐人群的拉伸指南。这些创新让参与者惊叹:“原来道家智慧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经典文本的现代解读。在讲解《道德经》“上善若水”时,他以职场沟通为例,阐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协作智慧;诠释《周易参同契》丹道思想时,借由“身心如炉鼎”的比喻,引导听众理解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的关联。这种“古为今用”的传播方式,使道家思想褪去玄奥外衣,展现出实用的人文价值。
平常心处世:道在柴米油盐间
当被问及修行感悟,孙法济挥毫写下四句偈语:“煎茶即是参玄,扫地亦为修道。心静处处仙境,行止时时逍遥。”这种将修行融入日常的理念,正是他创办“归闲山居”的初心。在这里,参与者可体验“晨起打坐、午间习字、暮时品茗”的雅致生活,更能在孙法济的指导下,学习将“道法自然”运用于时间管理、家庭关系等现实场景。
“归闲山居”的木门上镌刻着“小隐于野,大隐于心”八个字,恰似孙法济的人生写照。从终南山的云雾到都市的喧嚣,他以道为舟,以心为桨,在出世与入世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场持续进行的讲座,不仅是对道家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份献给现代人的心灵礼物——在快节奏的时代,教会人们以“道法自然”的智慧,活出从容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