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消息 会员中心 将文章置顶到百度搜索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我也要发广告】

新人限时福利

溯江寻脉——南工大安全学子这样探访非遗文化!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谱写非遗的新时代画卷,2025年暑假期间“溯江韵·传薪火·寻古脉”非遗传承实践团沿长江顺流而下,以“源头—中游—下游—入海口”为主线,依次赴云南昆明、湖南长沙、江苏南京和江苏南通四地,通过走访非遗馆、体验非遗技艺、访谈非遗传承人、宣讲非遗文化的形式将“溯江韵·传薪火·寻古脉”的旗帜插进四段璀璨的非遗经纬。

图 1实践团成员在江苏南京秦淮非遗馆前合照

实践团队成员在云南昆明探访了官渡古镇的“古渡梨园”剧场——云南省首家滇剧非遗传习馆。作为云南特有的非遗剧种,滇剧融合徽班刚劲与本地民歌柔婉,与带着山野明快、生活鲜活气息的花灯在古镇戏台上交相辉映,从明清传唱至今,已成为昆明人深植骨子里的文化记忆。期间,实践团负责人沈莹嘉与滇剧市级传承人洪小柱女士交流学习,现场观摩其指尖捻扇的娴熟身段与字正腔圆的唱腔。谈及传承,洪小柱眼中满是暖意:“年轻娃娃愿意学,这戏就有盼头。”

图 2实践团成员在云南昆明古渡梨园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图 3古渡梨园非遗实践基地所上演的剧目《蒋颜休妻》剧照

实践成员走进湖南长沙雨花非遗馆,沉浸式体验湘楚文化。湖南傩面具独具特色,粗粝的木纹与夸张的造型中,暗含湘西民族的坚韧基因。在非遗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王璠玙从塑压、脱模到绘制图案,一步步感受着这门精湛工艺的魅力。当现代手指触摸古老木纹,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复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图 4实践团成员在湖南长沙体验非遗-制作傩面具

图 5湖南长沙雨花非遗馆非遗陈列

团队成员走进满载六朝记忆的秦淮非遗馆,在志愿者引导下开启南京非遗文化探寻之旅。大家先后参观南京白局、雨花石、剪纸及云锦展区,聆听地方特色唱腔里的市井故事,了解雨花石的形成与纹路寓意,惊叹剪纸作品的巧夺天工与云锦的华美工艺。此次参观让同学们真切触摸到金陵文脉的温度,更懂得要让老门东的市井韵、秦淮河的非遗魂在新时代接续流淌。

图 6江苏南京秦淮非遗馆参观-金陵灯彩

实践团成员黄瑾瑾在江苏南通体验了非遗蓝印花布技艺。这项以靛蓝为底、白花为纹的传统工艺,是国家非遗名录中的瑰宝。黄瑾瑾了解到,其“蓝”取自蓝草之精,“花”源于匠人在桐油纸版上的精雕细琢,经覆版、刮浆、浸染等工序而成。传承人介绍,靛蓝越旧越美,洗尽铅华更显清丽。蓝白交织间,既有草木鸟兽的灵动,更藏着素朴与永恒的东方哲思,让她深切感受到江风海韵浸润下的非遗魅力。

图 7实践团成员在江苏南通蓝印花布体验中心学习-制作蓝印花布

图 8江苏南京蓝印花布体验中心非遗陈列

为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团队将四地实践成果转化为生动课堂,走进南京市栖霞区龙潭村开展“非遗进社区”主题活动。通过“讲、演、教、创”四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让非遗种子在童心萌芽。

图 9龙潭村小朋友非遗体验成品展示

活动中,团队成员以长江流域非遗地图为脉络,通过影像展播、实物展示、互动问答等形式,带领孩子们“云游”四地:昆明滇剧的水袖翩跹、长沙傩面的神秘粗犷、南通蓝印花布的素雅清丽,与主场展示的南京剪纸交相辉映,构建起跨越时空的非遗长廊。

图 10实践团成员在龙潭村活动室合影

非遗体验环节,小朋友们跟着实践团成员学剪基础纹样。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手指开合间,精致灵动的图样跃然纸上。心中所思,手上所剪,是对南京剪纸“花中藏花”巧思的呼应,更是孩子们与四地非遗共鸣的奇妙邂逅。

此次非遗实践课,不仅在参与者心中埋下了热爱传统的种子,更悄然触碰着非遗传承的深层命题——如何让这些跨越地域的古老技艺,在代代相传中既守得住本真,又能焕发新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体悟到守艺传薪、赓续文脉的时代重量,既增强了历史自觉,又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守护、转化、再创造,让古老非遗在青年手中澎湃新生,南工大学子再起新程!(作者:钱露、沈莹嘉)

声明: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交易请谨慎。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探索
企业
财经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