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煎中药省去了在家庭煎煮的繁琐步骤,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质量的普遍担忧:“饮片会不会以次充好?”“煎煮是否按规范区分“先煎”“后下”?”“煎煮时间不够,药效会不会打折扣?”不少患者都有这些担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最终药效。上海同济堂药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煎煮包装建立一套“全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
8月21日,一场以“三医联动,数字创新,智能智造打造饮片全流程溯源管理样板”为主题的案例教学将在上海同济堂药业有限公司拉开帷幕,为公众揭开中药饮片从源头到成品的全流程溯源面纱。此次案例教学共设置8个现场教学点,并设计了三条参观路线。路线一:展厅-中药标本馆-质量检测中心-小包装车间-全自动配方机-智能配方车-自动加水线-煎药车间;路线二:小包装车间-质量检测中心-中药标本馆-展厅-全自动配方机-智能配方车-自动加水线-煎药车间;路线三:全自动配方机-智能配方车-自动加水线-煎药车间-小包装车间-展厅-中药标本馆-质量检测中心。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的专家已提前来到企业,按照教学路线进行了严谨的彩排指导——这场看似简单的“预演”,实则是对中药溯源体系“透明化、标准化”的一次深度检验。以上海同济堂药业的实践为例,其通过智能智造技术,将传统中药的“经验化”操作转化为“数据化”标准,让每一步都可查、可溯、可监督。“药材好,药才好”,这句话道出了中药质量的根基。
从饮片入库到药液送达患者手中,每个环节都需有明确的标准、记录和监管——这正是上海同济堂药业此次案例教学的核心。中药饮片的溯源管理,绝非简单的“贴标签”,而是一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管控体系。当你接过那袋温热的代煎中药,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里面的每一味饮片,经过了多少道检测才被投入煎煮?高温煎煮时的温度、时间又是如何精准把控的?这些关乎用药安全的细节,恰恰是中药代煎服务中最核心的“信任密码”。
传统中药煎煮讲究“文武火”“先煎后下”,但人工操作难免存在误差。而在标准化溯源体系中,煎煮环节的“智能化”成为质量保障的核心。在同济堂的煎药车间,全自动煎药机取代了传统砂锅。这些设备能通过程序精准控制温度、煎煮时间和压力,确保有效成分充分析出。设备会严格按照处方要求执行特殊处理:需要“先煎”的磁石、牡蛎等,会提前放入专用药格,延长煎煮时间;需要“后下”的薄荷、砂仁等,则在煎煮后期自动投入,避免挥发油流失。
每剂药都采用独立煎煮模式,全程无人工接触。这些细节,都通过车间的透明化设计和数据记录系统,纳入可追溯体系——在案例教学的煎药车间参观点,参观者能直观看到设备运行参数和记录。 煎煮完成的药液,还需经过包装和储存环节的严格管控,才能确保最终送达患者手中时的质量。通过真空密封技术隔绝空气,避免氧化变质。包装袋上的标签清晰标注着患者姓名、处方信息、煎制日期、用法用量和储存条件,部分标签还印有二维码——患者扫码即可查询从饮片采购到煎煮包装的全流程记录,相当于给药液配上了“身份证”。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正是企业对“溯源体系透明化”的郑重承诺。
这场案例教学及其彩排,绝非一次简单的“展示”,而是中药行业向“标准化、智能化、透明化”转型的缩影。对于患者而言,全流程溯源意味着“用药放心”,通过二维码、检测报告等可查信息,能清晰了解每一味药的来龙去脉,消除对代煎服务的质量疑虑。让参观者能“看得懂、记得住”。
8月21日,走进上海同济堂药业的教学现场,看到的不仅是智能设备和检测仪器,更是一套让“每一味药都可追溯”的严谨体系。之前的彩排,早已为这份“透明”做好了准备。如果你也关心自己喝的中药来自哪里,不妨关注持续关注上海同济堂药业的溯源活动。或许,你会对“中药代煎”多一份信任,对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多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