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延安,阳光把蟠龙战役红军小学的红色校旗晒得格外鲜亮。西北工业大学彩翼宣讲团的多名志愿者,带着满满几箱彩泥和精心准备的课件,在这里为辖区少年儿童和留守儿童开设了一堂特别的“指尖上的中国建筑”课——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揉、搓、捏、压的快乐,让孩子们在动手间触摸千年建筑智慧,在红色土地上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建筑“云游”:打开文化认知新窗口
“大家看屏幕,这是南方的马头墙,青灰色的砖、波浪似的顶,下雨时雨水顺着墙面流,就像给房子戴了顶漂亮的帽子!”艺术素养组的志愿者小李指着 PPT 上的徽派建筑图片,边说边举起一块青色彩泥,“咱们今天就用彩泥,把这些好看的房子‘搬’到课桌上。”
(图1:队长陈卓枫宣讲“文化传承主题”课程)
课堂开篇,志愿者以“建筑旅行”的形式,带着孩子们跨越地域与时空:从北方四合院“一进院落藏规矩”的方正规整,到黄土高原窑洞“冬暖夏凉接地气”的实用智慧;从福建土楼“圆形城堡聚乡情”的独特构造,到故宫“红墙黄瓦显威严”的皇家气派。当 PPT 切换到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的图片时,五年级的留守儿童王乐乐突然举手,眼里满是好奇:“老师,这些圆房子能住多少人呀?”志愿者蹲下身,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以前客家人住在里面,几十户人家一起做饭、织布、过节,就像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呢!”
一个个建筑故事、一张张鲜活图片,渐渐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原来咱们中国有这么多不一样的房子!”孩子们小声讨论着,目光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下一个“建筑宝藏”。
技法教学:指尖玩转彩泥魔法
“掌心均匀发力左右搓,彩泥变成长长条,就像建筑的小柱子!”志愿者小张站在讲台前,边示范“揉搓压”技法边喊口令,手上的橙色彩泥在掌心来回滚动,很快变成了细细的长条。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力气太小,彩泥搓着搓着就断了,急得皱起眉头。旁边的志愿者立刻蹲下,握着孩子的手一起搓:“别急,咱们放慢速度,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一步来。”
除了 “揉搓压”,志愿者还教大家“捏擀裁”“拧刻戳”等技法:用手指捏出尖尖的角,就是星星形状的装饰;用塑料擀杖把彩泥擀平,能做出四合院的“屋顶”;用小剪刀小心裁剪,门窗的轮廓就清晰了;甚至可以用牙签轻轻刻画,给“墙面”添上砖雕纹理。
留守儿童李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可拿起彩泥后,却格外专注。她先把棕色彩泥揉成圆球,再慢慢按压成窑洞的弧形顶,最后用黑色彩泥捏了个小小的门。更让人惊喜的是,她还在“窑洞”旁边悄悄捏了个红色五角星——那是她每天参加学校升旗仪式时,最熟悉的图案。“我想让窑洞旁边有星星,就像学校的国旗一样亮。” 李同学小声说,眼里闪着光。
(图2:学生用彩泥创作)
创意创作:建筑里藏着大梦想
“现在,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用彩泥把它做出来啦!”随着志愿者一声令下,创作环节正式开始,教室里瞬间充满彩泥的香气和孩子们的笑声。
有的孩子选择复刻福建土楼:先用棕色彩泥揉出拳头大的圆球,双手按压成厚厚的“圆形墙体”,再用白色彩泥捏出一个个小方块当窗户,最后在“屋顶”边缘捏上一圈黄色“瓦片”。“老师,我还要在土楼里放‘粮食’!”孩子边说边用黄色彩泥捏出小颗粒,放进“土楼”内部——这是他记住了志愿者讲的“土楼能储存粮食”的知识点。
(图3:学生用彩泥捏塑闽式建筑筒楼)
有的孩子偏爱四合院:用灰色彩泥做围墙,红色彩泥捏大门,甚至在“院子”里用绿色彩泥捏了棵小树苗,用白色彩泥做了个石桌。最有创意的是四年级的张浩,他把西工大的航天元素融入创作:在故宫“红墙黄瓦”的屋顶上,捏了一个小小的火箭模型,火箭上还贴着一张纸条,写着“我的航天梦”。“我以后要当航天工程师,让中国的房子和火箭一样厉害!”张同学举着作品,骄傲地向大家展示。
红色浸润:让建筑有故事、有温度
孩子们专注创作时,志愿者们也没闲着。红色文化组的成员走到孩子身边,借着手中的彩泥作品讲红色故事:“咱们延安的窑洞看起来简单,可以前革命前辈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开会、写文章,想着怎么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五年级的王同学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地问:“那窑洞里面有桌子吗?前辈们是不是在煤油灯下面工作呀?”志愿者笑着点头,还和他一起在“窑洞”里捏了个小桌子和“煤油灯”。
心理健康组的志愿者则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状态。看到有孩子因为捏不好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而着急落泪,志愿者坐在她身边,耐心引导:“咱们把彩泥擀得薄一点,再慢慢捏出弧度,就像给房子画眉毛一样,多试几次就好看了。” 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孩子重新拿起彩泥,终于捏出了带着波浪纹的马头墙,脸上露出了笑容。
(图4:学生作品展示图)
成果分享:小小的作品,大大的心意
两节课后,孩子们的“建筑作品”摆满了讲台:有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的四合院,有色彩鲜艳的福建土楼,有带着航天元素的创意故宫,还有贴着红色五角星的延安窑洞。
成果分享环节,王同学捧着自己的彩泥窑洞,小声说:“我想把这个送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们咱们延安的窑洞很漂亮,我在学校很开心。” 简单的一句话,让在场的志愿者红了眼眶。其他孩子也纷纷分享:“我做的土楼能住好多人,以后要带爷爷奶奶去看真的土楼!”“我的故宫上有火箭,我想当航天工程师!”
(图5:团队成员与学生作品留影)
夕阳西下,志愿者收拾教具时,孩子们还围着他们追问:“明天还能捏天安门吗?”“我们还想知道更多建筑故事!”志愿者们笑着点头——这堂彩泥建筑课或许只是开始,但那些通过指尖传递的文化记忆、那些在红色土地上萌发的热爱,终将陪伴孩子们慢慢长大,成为他们心中最珍贵的成长印记。(刘昊源、刘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