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素白漆扇在清水中缓缓转动,墨色逐渐晕染,如同山水画在咫尺间铺展。阳光透过细密的竹帘,切割出静谧而富有韵律的几何光影。在这间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东坡美学馆中,江苏建筑学院副教授、知名文旅空间设计师苏翔理,信手将几枝翠竹插入素陶瓮中,平静地说道:“设计不是在造场景,而是在造一段可被回味的生活记忆。”
这不仅仅是一句设计理念的阐释,更是他对当前文旅融合与民宿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2025年,随着“微度假”“深度体验游”成为市场新引擎,三四线城市与乡村民宿也站到了文旅经济的聚光灯下。而苏翔理认为,真正的突破点,在于是否能够实现——“让人住进文化里”。
一、文旅下沉:设计“在地化”是破题关键
面对当前三四线城市文旅需求激增的现状,苏翔理直指行业痛点:“文旅下沉绝不是产品和服务的降级,而是要更精准地匹配乡土文化基因,实现资源的高水平转化。”他强调,民宿作为地域文化接触的最前沿,必须成为“地方资源的翻译器”——把方言转译成世界能懂的美学语言。
他以安徽砀山“梨树王民宿”项目为例,解释何为“在地化”设计:建筑外墙坚持使用当地传统夯土工艺,保留原乡肌理,而室内则嵌入无声运行的智能家居系统,保持舒适与现代感;院落中央保留三百多年树龄的梨树,树荫之下设置茶台,茶台上却巧妙嵌有一面电子屏,游客可一键预约聆听国家级非遗——砀山唢呐的现场表演。“我们不做生硬的嫁接,而是让科技为文化服务,让现代设计手法成为讲述乡土故事的工具。”
他特别提出,设计必须前置于规划。“先前宿州部分区县盲目复制莫干山高端民宿模式,却因缺乏内容与产业支撑导致空置率上升。设计师应主动参与区域产业协同,比如在农耕区设计‘农具陈列墙’并配套采摘动线,为茶乡民宿预留制茶体验空间与小型炒茶设备。只有把民宿视为在地产业链的一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运营。”
二、微度假闭环:三天两夜的全周期设计
随着“周末经济”的崛起,如何留住客人住满两天一夜甚至更长,成为民宿运营的关键。苏翔理提出,城市人群追求的已不仅是一晚住宿,而是一套完整的、可沉浸的“生活剧本”。因此他倡导以“微缩目的地”的思维去构建微度假闭环:
· 时间动线闭环:借鉴广东“禾肚里民宿”的成功经验,从清晨的稻田插秧、上午的手工砻谷体验,到中午的古法蒸饭教学、傍晚的稻花鱼烹制,直至夜晚的草坪星空电影,形成一条24小时不间断的沉浸式活动线索,让客人自然而然留下。
· 情绪体验闭环:以上海宝山“欢喜弄”文化街区为例,通过暖黄灯光系统、木质香薰扩散及老旧物件的场景复原,塑造出“回家的松弛感”,消费者停留时间平均增加2小时,客单价同比提升36%;
· 消费逻辑闭环:惠州“璞若山居”采用会员储值体系,入住赠送当季水果礼盒,离店后通过定期邮寄产地特产如枇杷膏、蜂蜜,激发游客二次消费与远程复购,实现“一住成客、持续连接”。
“所有体验路径都该像溪流归海,看似自由随意,实则被精心引导至一个完整的终点。”苏翔理这样总结。
三、非遗活化:从展示到“交手”,打造可触摸的记忆
当谈及非遗元素在民宿中的运用,苏翔理展示了一组数据:2025年春节,浙江地区结合非遗体验的民宿预订量同比暴增200%。但他也犀利指出:“目前大多数民宿中的非遗陈列仍像博物馆展柜——静止、封闭、只可远观。”
他认为,非遗要真正“活”在民宿中,必须实现从“观看”到“交手”的转变,让人人可参与、可带走记忆。在由他主导的丽江某纳西族民宿改造方案中,提出“三维渗透”策略:
· 空间渗透:如兰州“中川·青云驿”将兰州刻葫芦非遗工作室面向客群开放,游客可隔透明玻璃观看传承人现场雕刻,视觉刺激直接引发体验冲动;
· 行为渗透:宁波“乡见古月”民宿中,在客房放置一件未完成的金银彩绣旗袍,客人可亲手缝制一针金线并获赠记录视频,次日扫码即可看到作品被专业绣娘完成的全过程,实现“共同创作”;
· 五感渗透:绍兴黄酒主题民宿“宋小姐别院”依据陶瓮共振原理设计音响系统,每当客人打开酒坛倒酒,即触发一段越剧古调吟唱,构建声音、味觉与场景的立体叙事。
“非遗的终极体验,是让双手沾泥、衣角染上草木香。设计要做的,是降低体验的门槛,提高情感的卷入度。”苏翔理说。
四、材料革命:环保性必须与叙事性共同进化
“我们一直在思考,老榆木梁柱和3D打印墙体能否在同一空间中共存对话?”苏翔理以徐州某民宿项目为例,天花采用传统竹编工艺,却嵌入光纤点模拟出星空效果,既延续了匠艺的生命,也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他指出,未来的民宿材料设计,必须在环保与叙事两大维度同步进化:
· 可再生叙事材料:在砀山民宿中,回收酥梨运输用的木箱改造成客房钥匙牌,游客扫码即可溯源果农故事和梨园生长环境,实现“一物一记忆”;
· 科技柔性化植入:苏州“山下”艺术街区使用冷峻的微水泥塑造出抽象山峦曲面,却搭配柔软羊毛毡触感的家具与灯具,在科技感中注入人文温度;
· 在地废弃材料再造:云南香格里拉某民宿直接使用周边废弃的菌棒压制隔音板,菌丝自然形成的纹理成为独一无二的墙面装饰,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强化了地域标识。
五、未来走向:“反网红化”与深度体验的时代
专访接近尾声,苏翔理望向窗外正在创作漆扇的工匠,语气沉着而坚定:“文旅设计正在回归本质——它不再是为了制造打卡点,而是要创造‘值得停留的人生切片’。”他预见,未来的民宿将进入“反网红化”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浅层的拍照与围观,转而追求更深度的文化参与和自我实现。
他透露目前正在推进的徽州项目:将六百年历史的祠堂改造为民宿,客人需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一支毛笔制作,而后凭这支笔解锁AR眼镜中的祠堂祭祀场景复原影像。“没有亲手做完毛笔,就看不到那段历史——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设定小小的‘门槛’,让人在劳动和专注中收获更具份量的记忆。”
“设计,就像是在土地中埋下一粒种子。它不应只开出一朵好看的花,而应长成一棵扎根于游客心中的树。”苏翔理最后说道。这或许正是他对所有文旅设计者最真实的寄语——唯有文化扎根,方能生生不息。
注:文中案例及数据融合近年多地实践,苏翔理老师观点基于其对文旅产业前沿趋势的洞察及实际项目经验,旨在为行业提供参考方向。
作者:当地旅游首席记者:夏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