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智赋能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探讨数智赋能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现实动因以及改革路径,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推进策略,以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广阔发展空间,正深刻影响并重塑着高校思政教育形态。深入探讨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形态的变革能帮助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现实动因
(一)科学技术的影响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受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较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精准化学习路径。高校思政教育可利用大数据着力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以及学生互动等各方面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学习偏好,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核心技术驱动力。
(二)教育主体的影响
当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价值观念等对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当代学生的成长环境方面,智能手机以及社交媒体等的应用与发展,使学生对数字化表达更感兴趣,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生态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念方面,其主体意识更强,面对热点话题或教育内容等有自己的认知与判断,以此倒逼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
(三)教育政策的影响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以此为前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提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政策指引。
二、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教育核心改革:从统一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统一的思政教材、固定的课时以及标准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政知识的传授,但思政教育内容的同质化难以满足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成长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政教育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数智化浪潮的发展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了从统一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变革,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及时挖掘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需求以及变化,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精准分析学生学习实效、状态以及作业反馈情况等,有助于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落实。
(二)教育主体改革:从单一化主体到多元化主体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导者,重点依靠过往思政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这种线性、单一的课堂及班级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掌握思政知识,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闭环。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实现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变革。一方面,先进科学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有助于在发挥思政课教师作用的前提下,使学生的主体性回归,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研究。学生可利用智慧学习平台自主筛选自身感兴趣的思政教育资源,其学习的内驱力被充分激活。另一方面,先进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校各专业的教育管理中,形成高校各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合力,可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教育考核改革:从单一化考核到全过程考核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赖“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期末考试”的单一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较难准确衡量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价值认同以及情感共鸣等。而通过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多维评价数据,诸如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后教学实践以及思想动态等,并实时采集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全过程数据,有效克服单一化考核的片面性,使考核结果可全面反映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的全过程。
三、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革新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
在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助力思政课教师革新教学理念,助推思政教育改革并促进其长远发展。
第一,在政策上,高校应强化数智赋能教师工作转型的必要性,着力将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纳入高校育人体系,以数智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支持、激励以及评价制度,促使思政课教师积极强化自身数字技术能力。
第二,高校应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数字化培训,引导思政课教师打破传统教育思维,着力改变其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通过引导思政课教师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帮助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数字化教育思维,以此更迭思政课教师思维观念并弥补思政课教师数字技术的缺位,着力通过教学理念驱动思政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助推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高校可积极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高校可积极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着力依托区域内企业技术优势,利用人工智能等方式识别思政教育资源分布与行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以此推动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训基地等合作平台,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从而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可助力高校获得实践基地以及相关技术的资源支持,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身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进而助推高校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践融合育人转型,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数智化重构;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骨干以校外导师的身份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并对校内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进而帮助思政课教师完善自身教学模式。
第二,加强校内各部门协同育人。高校可打破学生工作处以及教务处等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壁垒,着力利用数字化及智能化技术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校内跨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三)搭建思政教育数字教学平台
数智化时代,高校应着力搭建思政教育数字教学平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促进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
第一,高校应通过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与优化线上线下海量思政教育内容,着力将高校现有思政教育内容与线上思政教育资源进行筛选以及分类,确保当前思政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将其嵌入思政教育数字教学平台,作为该平台学生学习的基础教育资源。
第二,依托大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等技术,将思政教育数字教学平台分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交流空间三大模块。教师教学模块着力为教师搭建线上教学窗口,教师可依托该平台进行直播教学等;在学生学习模块,平台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全面分析学生思政学习行为、兴趣偏好以及测试成绩等数据,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针对弱项,向学生推送相关思政内容学习资源;交流空间模块重点引导教师发起在线讨论,鼓励学生及时发表自身观点并进行投票或弹幕互动,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此强化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教师可借助思政教育数字教学平台生成相关考核数据。一方面针对教师教学,通过平台日常教学以及学生对其教学过程的满意度等生成可视化数据,对教师思政教育实效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平台依托后台学习数据以及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等提供问题报告,并以报告为基础,对学生学习提供引导,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探讨了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现实动因以及改革路径,并提出推进策略,旨在推进数智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者:牟方志
关键词:数智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J].学术论坛,2019,42(4):122-130.
[3]吉峰,孙田琳子.“智慧思政”: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形态变革[J].大学教育,2025(11):86-91.
[4]石贵舟,余霞.人工智能驱动下“产教+科教”双融合赋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