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5·现代植物育种前沿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种业企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植物育种技术的前沿创新,谋划种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蓝图。
当前,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重塑着现代农业的格局。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紧密聚焦全球生物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所设议题广泛而深入,涵盖了从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应用到智慧育种的智能化发展,从基础理论的突破性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实践应用等17个核心领域。会议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交流平台,打通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关键环节,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与会专家指出,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领传统育种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在研讨中强调,生物技术正推动传统育种从“经验驱动”迈向“精准设计”,实现了从“被动筛选”到“主动创造”的历史性跨越。他表示,这些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不仅使得“按人类意愿改良品种”从愿景走向现实,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中国饭碗”的根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核心支撑。
本次研讨会将作物育种技术的讨论范畴,从生物体本身延伸至其生长的基础环境——土壤。会议对“土壤三大肥力”这一综合性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阐释,土壤三大肥力是指土壤所具备的化学肥力、物理肥力和生物肥力,这些肥力共同构成了土壤的综合肥力,是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和营养物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将土壤肥力研究与前沿育种技术相结合,标志着一种更加系统、全面的农业发展观正在形成,即通过协同优化“种子”与“田地”两大核心要素,全方位挖掘农业增产提质的潜力。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种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促进多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现代植物育种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明确了未来技术攻关与产业融合的方向,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