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脉·活态思政”实践模式进行时:扬运探行队在大运河博物馆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
2025年7月4日至5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邂逅运河遗韵,探寻非遗之声”扬运探行实践队以“‘河’通古今,‘遗’润青春——在运河文化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主题,创新推出“运河文脉·活态思政”实践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深度融合。团队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文物实证+非遗体验+理论阐释”三维路径,让千年运河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扬州三湾之畔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时空”为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座现代感与历史感交融的建筑,更是一条连接古今文明的时空隧道。走进博物馆,每一个展厅都流淌着千年运河的文化脉络与时代回响,实践团队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运河发展长卷之中。
扬运探行实践队由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六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组成。团队立足“运河文脉·活态思政”模式,首创“双轮驱动”实践架构:以博物馆文物资源为“理论锚点”,以非遗活态传承为“实践支点”,通过“看、听、做、研”四步工作法,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思政实践体系。成员李淑静、纪佩德担任实践主讲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带领队员在实物史料与非遗技艺中寻找文化传承的“活态密码”。两位主讲人分别从“千年运河,文明纽带”、“漕运盛景,经济动脉”、“非遗匠心,技艺传承”、“运河新生,时代赋能”四个板块,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被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沿线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感动,更深刻认识到运河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倒映着古今运河的波光,团队以“运河文脉·活态思政”模式,让静态的文物与活态的非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注脚。运河水长,思想流长,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探索“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思政教育新范式,让青年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供稿: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