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消息 会员中心 将文章置顶到百度搜索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我也要发广告】

新人限时福利

蓝莓庄园里的“逆袭女王”:从服装大佬到泥土里种出“蓝宝石”

六月的江宁谷里张溪社区,蓝卉庄园被成串的蓝莓染成紫色海洋。游客李女士扫码买下一盒带着露珠的蓝莓,手机屏幕跳出果实从育苗到采摘的全流程记录。“你看这土壤墒情数据,连施肥时间都标着!” 她指着二维码对女儿说。不远处,全自动分拣机正迅速地筛选着蓝莓,一旁的周阿姨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在这儿上班,我这残疾户每月能拿3000块呢!”

此刻蹲在田埂上的张云,指尖蹭着湿润的泥土,看着满载蓝莓的货车驶向城市。谁能想到,这片年产值超500万元的“智慧果园”,十年前曾是她创业梦碎的“烂摊子”——2015年,5万棵“僵尸苗”枯死在地里,合伙人纷纷退出,只留她一人面对200亩杂草丛生的荒地。

张云在蓝莓园中

破茧:让枯苗重生焕新绿

2010年的南京街头,张云开着百万豪车穿梭于服装批发市场时,绝不会想到自己几年后会在泥地里跟蓝莓苗较劲。2002年,张云拿着700元月薪在上海七浦路当服装店员,凭着对爆款的敏锐嗅觉,半年后,她便从店员做到店长,月薪1500元。敢闯敢拼的张云2005年回到南京做服装批发,2009年巅峰时年赚五六百万。“那时候谷里又偏又穷,我拼了命想逃离。”她摩挲着手中的蓝莓枝叶,语气里带着一丝怅然,“但2014年电商崛起,服装批发走下坡路,每天经过谷里美丽乡村的薰衣草田,突然觉得那些整齐的花田比服装店的货架更让我心安。”

家人的反对像冰雹般砸来。“爸妈说他们种了一辈子田,我回来是走老路,会被人笑话。”张云模仿着父母的语气,眼里闪过一丝无奈,“他们觉得我好不容易在城市站稳脚跟,何必回来‘刨土’。” 但当她看到朋友送来的蓝莓果时,那抹深邃的蓝紫色像磁石般吸住了她——“第一次吃就觉得这‘蓝宝石’长得好看,口感也特别,当时就想,要是在家乡种出一片蓝莓园,得多美。”

2015年的创业开端,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张云拉来四个投资人注资500万元,以8元/棵的价格买下5万棵蓝莓苗,种满200亩地。“当时不是成熟期,我们被卖家忽悠了,种下去不到一个月,苗成片成片地死。”她至今记得蹲在地里拔死苗时的绝望,“后来才知道是‘僵尸苗’,根本不会结果,一下损失150万元,合伙人全跑了,就剩我一个人面对杂草丛生的园子。”

“可是我不想放弃啊!”给股东们赔钱接下烂摊子后,张云带着技术员跑遍浙江、山东、安徽的蓝莓基地,跟着农户下地修剪、施肥,“人家干活我就搭把手,总结的技术要点记满了三个笔记本。”那些日子,她手机里存满了各地专家的联系方式,“别人笑我从‘张总’变成‘泥腿子’,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父母的话应验。”

扎根:让科技赋能智慧园

在全国各地学了三个月后,张云回到南京,开始重新买苗种植,这次,光买苗她又花了40多万元。张云介绍,那时候的苗很多是第三年才挂果的。终于等到第三年,怎奈2018年的冬夜,一场大雪压垮了蓝莓园的防鸟网,第二天一大早,站在雪地里,眼看着200亩地要绝收,张云顿时脑子一片空白。缓了一会儿,她声音有些颤抖地打电话给街道干部,请求支援。

“当时街道书记就立即组织了城管、市容等一百多人来抢救,从早上七点干到下午一点。我想请他们吃顿盒饭他们都不愿意,干完就走了。我当时也已经冻得下肢没知觉,是家人背回去的。”那次损失四五十万元,但她没掉一滴泪,“我不能倒,员工都看着呢。可是后来每每想起当时的场景都忍不住流泪,太难了!”

张云与江苏省农担南京分公司工作人员交流蓝莓生长情况

资金链断裂时,南京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给予了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担公司也成了“及时雨”。一个偶然的契机,张云在助农交流会上知道了江苏农担南京分公司,通过江苏省农担南京分公司担保,张云拿到100万元贷款,添置了设备。“以前找银行贷款要慢慢积累信用,农担直接帮我解决了大额资金需求,还能拿补贴。”她指着园区里的全自动分拣机,“这笔钱让我们从‘靠天吃饭’变成‘靠技术吃饭’,现在全程机械化,效率翻了几倍。”

如今的蓝卉庄园,藏着不少“黑科技”。物联网杀虫灯像银色的哨兵立在田间,土壤墒情监控系统实时传输数据,真空预冷机能让蓝莓采摘后迅速降温锁鲜。“我们试种了三十多个新品种,T201和N228最抗冻,产量比老品种高30%。”张云点开手机里的监控画面,“你看这气象站,能预测病虫害,现在全园按照绿色标准来种植,游客来摘蓝莓,可以放心吃。”

张云最得意的还是那套“蓝莓全程可追溯系统”。“从种植到物流,每个环节都有记录,连施肥时间都有数据。”她拿起一盒贴有二维码的蓝莓,“去年有个妈妈带孩子来采摘,扫完码发现果实生长过程全透明,当场买了十盒。”2024年,庄园蓝莓产量15万斤,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销售额破500万元。

绽放:让蓝莓变成致富果

在蓝莓加工车间,52岁的周阿姨正熟练地分拣蓝莓。“我是残疾户,以前在家种地一年赚几千,现在在这儿上班,每月拿3000元,还能学技术。”目前,庄园里有60多人,80%是女性,2名残疾人有了固定岗位,15户贫困户靠蓝莓脱了贫。“张云总经常带我们培训,现在我都能给新苗剪枝了。”周阿姨笑得露出牙齿,手上的动作没停。

为了带乡亲们致富,张云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收购农户的蓝莓,加工后卖给各大商超。“以前农户自己卖,价格低还愁销路,现在我们按保护价收购,每亩地多赚2000元。”她翻开账本,“去年采摘节带动周边60多人就业,民宿和农家乐生意也好了。”

站在新扩建的300亩园区前,张云指着远处的规划图:“下一步要建组培中心,卖蓝莓种苗、输出种植技术,还要做科技化示范农场。” 她眼里闪着光,“我吃过的亏,不想别人再吃。比如当年买‘僵尸苗’,以后我们要把种苗检测标准写进手册,让农户少走弯路。”

夕阳西下,蓝莓园被镀上一层金边。一群小学生在田间上科普课,捧着刚摘的蓝莓叽叽喳喳。“你看这些孩子,他们以后不会觉得种地‘丢人’了。” 张云摘下一颗蓝莓放进嘴里,酸甜的汁水在舌尖绽开,“我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让家乡的土地长出‘金疙瘩’,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把农村变成人人羡慕的地方。”

蓝卉庄园俯瞰

暮色渐浓,货车载着带二维码的蓝莓盒驶向城市。张云蹲下身抚摸新苗:“你看,明年就能结果了。”草帽檐下的脸被晚霞映红,像在诉说一个关于土地与梦想的秘密——当城市的霓虹遇见乡村的晨曦,当“服装女王”的高跟鞋换成农靴,那些埋进泥土的汗水与坚持,终将在时光里酿成最甜美的收获。

声明: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交易请谨慎。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探索
企业
财经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