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第十七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落下帷幕。大会期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田凯主持的“自体青少年心理工作坊”圆满举行,为与会专业人士提供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探讨平台。此次工作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田凯指导师的太太、同隶属于中科院心理所的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赵璐慧共同参与,这一合作模式体现了家庭系统视角在青少年心理干预中的日益重要性,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讨论。
本次工作坊的举办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关乎国家未来与家庭幸福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根据权威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及多项全国性调查数据,我国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体患病率已达到17.5%,其中抑郁与焦虑情绪的检出率均超过20%,青少年自伤与自杀风险指标亦持续攀升,形势严峻。
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服务资源却显得捉襟见肘,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数据显示,当前全国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医生及教师仅约3至4万名,面对数千万存在潜在心理服务需求的青少年群体,人才缺口巨大。此外,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显著、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在资源整体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如何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困境都能被及时察觉与有效回应?”已成为横亘在教育界与心理学界面前亟待破解的共同命题。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科技的进步为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前沿探索。通过构建智能识别模型、开展大规模动态心理筛查以及实施个性化的多模态干预方案,人工智能有潜力协助教育工作者构建起“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的智能化科学防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与覆盖范围。
然而,与会专家也普遍指出,技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反思。如何在利用数据进行精准研判的同时,严格守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如何界定机器辅助干预与人文关怀之间的伦理边界?以及,如何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非本末倒置?这些问题的探讨,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正在从单纯追求技术解决方案,迈向技术与伦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新阶段。
此次学术大会及相关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心理学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最新实践与思考,也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工作的复杂图景:即在充分认识和利用科技赋能潜力的同时,必须审慎应对其伴随的伦理与社会挑战,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科学、普惠且充满人文关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