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数字经济创新研究院(IIDEI)主办的 "2023 工业自动化创新解决方案大赛" 评审现场,一位身着简约职业装的女士正专注地翻阅着参赛资料。她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快速记录,犀利的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位引人注目的评审专家,正是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 —— 赵向辉女士。作为本次大赛的关键评审之一,她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这场汇聚行业创新力量的大赛注入了独特的专业视角。
赵向辉与工业自动化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时刚从吉林大学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毕业的她,怀揣着对技术的热爱,毅然投身于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 回忆起当年的决定,赵向辉微笑着说,"但我觉得工业自动化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这里蕴藏着无限可能。" 正是这份远见和坚持,让她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行业公认的专家。
在这段漫长的职业旅程中,赵向辉见证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流水线控制,到如今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她始终站在技术变革的最前沿,她先后研发了“机械焊装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多维传感器测试系统”、”散热装置智能控制平台”等多款智能优化控制软件,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复杂工业过程。"技术发展太快了,我们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赵向辉说。为此,她养成了每天至少阅读两小时专业文献的习惯,这个习惯坚持了整整十五年。正是这种持续的学习和积累,让她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建立了深厚的专业积淀,也让她成为国际数字经济创新研究院在遴选评审专家时的首选。
"赵女士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洞察力和实践经验,对确保大赛评审的专业性至关重要。" 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道。确实,在评审过程中,赵向辉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专业素养。她不仅认真研读每一份参赛方案的技术细节,更注重挖掘项目背后的创新价值。在答辩环节,她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问题:从智能生产线的效率优化,到工业机器人的精度控制,再到物联网技术的安全应用,每一个提问都直指行业痛点。
最让参赛团队印象深刻的是,赵向辉从不满足于简单的评分。针对每一个项目,她都会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个算法可以考虑加入自适应调节模块"" 这个控制系统需要更强的容错机制 ""这个数据采集方案可以优化采样频率"... 这些专业而具体的建议,往往让参赛者茅塞顿开。"赵老师的点评总能切中要害,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忽略的问题。" 一位参赛团队负责人感慨道。
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源于赵向辉对技术落地的深刻理解。"技术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真正落地才能创造价值。" 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工业自动化的每一次进步,都应该是技术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此,她在评审过程中特别关注项目的可实施性,常常与团队深入探讨技术落地的具体路径。"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就失去了意义。" 赵向辉说。
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为参赛者提供了宝贵指导,也为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大赛组委会成员李教授评价说:"赵老师评审时既严格又耐心,她提出的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备可操作性,这种评审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当被问及参与评审的感受时,赵向辉表示:"能够见证这么多优秀的创新成果,与这么多充满激情的同行交流,是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在她眼中,这样的平台不仅是对创新者的肯定,更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契机。"工业自动化是一个需要持续创新的领域,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来汇聚智慧、激发创意。"
随着大赛的圆满落幕,赵向辉又回到了她熟悉的工作岗位。但这次评审经历,让她对行业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在她看来,工业自动化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G 技术的普及将极大提升设备互联的效率;人工智能的进步让智能控制系统更加精准;数字孪生技术为生产线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未来五到十年,工业自动化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赵向辉充满期待地说。(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