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晨曦初照之地。稷下学宫中,诸子百言竞起,如星汉灿烂;孔孟之道绵延千年,似川流不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文化,早已渗入民族的骨骼与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在这个蝉声如雨、绿荫如盖的盛夏,“齐风雅行”实践队走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街道西高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齐风泱泱,文脉昭昭”的文化传承之旅。他们以故事为舟、以典故为桨,载着年幼的心灵穿越时光,触摸那些藏在成语与轶事中的隽永智慧。
当“田忌赛马”的博弈在课堂中重现,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排兵布阵的机巧,更是一种以柔克刚、以智取胜的人生哲学;“管鲍之交”缓缓道来,那穿越贫富与际遇的真挚情谊,让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广与深厚;而“围魏救赵”的谋略背后,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逆向思考的胆识与格局。这些遥远的故事,不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齐鲁文化依然跳动的心脏——它崇尚智慧、珍视情义、坚守道义,却也鼓励创新与变通。
而随着“晏子使楚”的叙事徐徐展开,那位齐国大夫不卑不亢的身影仿佛立于眼前。他以一喻“橘枳之辨”,既守住了国家的尊严,也道出了环境之于品性的深刻寓意;而“二桃杀三士”则如一幕古典悲剧,在权力、欲望与人性之间,映射出齐文化中务实而清醒的政治智慧。这些典故,从来不是冷僻的字句,它们是齐鲁精神的活态传承,既讲“修身齐家”的理想,也重“因地制宜”的实践;既秉持“重礼尚义”的操守,也笃行“经世致用”的担当
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唤醒这份深厚的文化基因,让它重新流淌于时代脉搏之中?“齐风雅行”实践队以行动作出回答:把经典化作故事,让教诲融入体验,使文化从耳畔之“声”转变为心中之“生”。文化传承,其意义远非记忆过去,而是让昔日的智慧照亮当下的抉择——当“以和为贵”成为孩子待人接物的底色,当“经世致用”鼓舞少年勇敢创造,当“天下大同”的愿景与当代中国的奋进同频共振,文化便真正成为了推动复兴的深沉力量。
如今,齐鲁文化中所蕴藏的理性精神、人文关怀与道德底气,正默默滋养着我们脚下的这条现代化之路。它告诉我们:如何在竞争中留有善意,在合作中守住诚信,在发展中不忘人文。而这,也是文化传承最根本的使命——它予人根基,亦予人羽翼。
让齐鲁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千年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正是齐风雅行实践队的初心。齐风雅行实践队的课堂虽短,但播下的种子已然发芽。或许未来某天,这些曾为齐鲁故事欢笑、思考的孩子,会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的践行者。而这,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意义:它从历史中来,到未来中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也支撑着一个民族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课堂虽短,文脉很长。那些曾在夏日午后静静聆听齐鲁故事的孩子们,或许某一天,也会成为这古老文明新的讲述者、传播者与实践者。文化,正是这样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时光走去;它流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最终汇成一个民族走向辽阔远方的精神江河。(韩尚润、刘宇航、郑维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