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6月23日至27日,西安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秦风椒味团队赴兴平市开展秦椒产业专题调研。团队通过走访政府部门、合作社、企业、种植户,全面掌握兴平秦椒发展现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用青春力量激活“小辣椒”的大能量。
政府引领筑根基,地理标志成“金字招牌”
兴平秦椒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施策。6月23日上午,团队首站与兴平市农业农村局园艺站站长宇军访谈,深入了解秦椒产业的“政府护航”之路。宇军介绍,兴平依托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种椒历史超千年,2019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后,政府持续发力:一方面制定《兴平秦椒种植技术规范》,推广标准化种植;另一方面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保障种植户收益。“从品质把控到品牌培育,政府全程参与,就是要让秦椒成为兴平农业的‘拳头产品’。”
团队在金鹏合作社调研时,更直观感受到政府的担当。负责人回忆秦椒申报地理标志的过程:“当时要收集近30年的气候数据、土壤检测报告,还要挖掘历史文献证明‘兴平秦椒’的独特性,农业农村局派专人指导,光材料就准备了18箱。”这份来之不易的认证,让兴平秦椒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陕西雅虎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地理标志优势,成为全省首家将秦椒产品出口东南亚的企业,年出口额突破500万元。
全链调研找痛点,产业发展遇“成长烦恼”
在政府宏观引领下,兴平秦椒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但调研中团队也发现了亟待破解的“成长烦恼”。
劳动力断层问题最为突出。王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年交易额15亿元,却面临“年轻人不愿种椒”的困境,60岁以上老人占种植户的70%;桑镇东桥村合作社虽有成熟烘干技术,但因“缺劳力、缺技术”,产能始终上不去。“年轻人觉得种椒累、收益慢,宁愿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守着土地。”王堡村合作社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许多种植户的无奈。
品牌力不足制约市场拓展。老农场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直播带货打开销路,但负责人坦言“消费者认‘辣椒’不认‘兴平秦椒’”;秦一辣椒制品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却因“品牌故事不鲜明”难以进入高端市场。团队在西北最大辣椒交易市场调研时发现,同等品质的秦椒,因缺乏品牌包装,价格比外地知名辣椒低10%-15%。
政策落地仍有“最后一公里”。小田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尝试“稻椒轮作”新模式,却因“技术培训不到位”效果不佳;种植户希望“获得更精准的市场预警信息”,但现有渠道信息滞后。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秦椒产业从“好产品”到“好效益”的关键瓶颈。
青年献策谋突破,多方协同绘新篇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秦风椒味团队结合兴平实际与专业优势,提出“三链融合”振兴方案,得到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认可。
产业链升级方面,团队建议强化“种植—加工—销售”闭环。推动合作社与企业共建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稻椒轮作”“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支持企业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提高加工效率;联合王堡村、东桥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秦椒文化节”提升知名度。“东桥村的烘干技术+王堡村的市场渠道,强强联合就能破解‘有好货无好价’的难题。”团队成员说。
品牌链赋能方面,计划以地理标志为核心,构建“线上+线下”传播矩阵。线上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邀请种植户、非遗传承人直播秦椒种植、制作过程;线下在西安兵马俑、回民街等景区设置体验区,让游客“尝秦椒、知兴平”。同时设计分级包装,针对高端市场推出“非遗工艺礼盒装”,针对大众市场推出“家庭实惠装”,满足多元需求。
人才链激活方面,团队将联合政府搭建“青年返乡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政策解读、技能培训、资源对接,吸引兴平籍大学生回乡参与秦椒种植、电商销售。“我们还计划开展‘秦椒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年轻人了解家乡产业,增强返乡意愿。”
兴平市农业农村局对团队的建议高度重视,宇军站长表示:“青年学子的视角新颖、建议务实,政府将联合企业、合作社推动方案落地,让兴平秦椒这枚‘地理标志’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金钥匙’。”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青春实践,更是政企校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探索。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兴平秦椒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书写“小辣椒”带动“大产业”的振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