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圈最近被一位教授的直播干货刷屏了。
不同于市面上那些鼓吹 “突击刷题”“买论文走捷径” 的套路,985海归教授的 “两大原则 + 三大选择” 理论,把保研这事儿说明白了 —— 保研从来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投机,而是需要用三年时间精心编织的 “成长网络”。
教授提醒双非学生:想要保研,大一大二就要用 “轨迹可循” 原则规划履历。想想看,要是大一跟着老师做课程设计,大二把课题深化成大创项目,大三基于项目发论文,这样的 “证据链” 哪个导师看了不认可?比起那些东拼西凑的零散经历,这种 “项目→论文→毕设” 的闭环,才是导师眼中最硬核的竞争力。
教授还说,想保研的学生还要做到“人设可追” ,因为保研面试不是选秀,而是导师在找 “对味” 的学生。导师想要看清楚你究竟是擅长打理实验室的 “组织型人才”,还是能沉下心做实验的 “科研型选手”。因此,想要保研的学生,无论选课还是竞赛,所有经历都应该围绕一个标签发力。那些啥都想试试的学生,看似履历丰富,反而容易被贴上 “目标模糊” 的标签。
并且,教授对学生选学校、专业、导师的思路更是打破常规。他说,选院校时,不能只看985的头衔,同省高校的 “学术委员会联动” 才是更需考量的方面。就像天津的学生报天大、南开,同城教授常通过产业会议互相推荐,机会比跨省去名校多得多。专业选择上,盯着 “交叉学科” 和 “国家战略赛道” 准没错,比如智能制造、量子计算这些领域,政策扶持力度大,保研名额也更宽裕。
再一点,教授也指出不要投机取巧。如果一个双非学生要是短期内冒出三篇 SCI,反而会被质疑学术诚信。毕竟连985学生都很难平衡课程与科研,所以双非学生与其花钱买论文,不如踏踏实实在一个方向上做深做透。
说到底,保研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用对方法的长期主义。那些看似 “逆袭” 的双非学生,不过是比别人早一步明白:四年履历的每一笔,都该为同一个目标服务。按照985海归教授的逻辑铺路,普通学生也能在保研赛道上跑出自己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