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播客行业的蓬勃发展,文学类播客正成为连接经典与大众、学术与生活的重要媒介。自2025年6月23起,“声”临其境,“听见”文学实践团队走进南京传媒学院展开实地调研,并专访播客创作者与高校学生。其中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两位青年学子的访谈,为理解文学播客在青年群体中的接受度提供了鲜活样本。
李昱泽是传媒英语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播客是在中学时听父亲车里播放的节目。“后来同学分享的《蒋勋说红楼》让我觉得文学解读可以很生动。”他习惯在通勤途中用喜马拉雅收听播客,将播客视为“放松时的知识渗透”。《蒋勋说红楼》中关于建筑、绘画与文学的跨界解读,不仅拓展了他的视野,也在课程学习中激发了跨领域的联想。他认为,播客的价值在于“非刻意的知识联结”:“比如写论文时,播客里提到的某个作家观点突然浮现,能帮我打破思维局限。”但他也坦言,播客在青年群体中仍显小众,“我给播客打7分,剩下的3分留给它‘破圈’的可能性——希望它能在内容深度与传播活力间找到平衡。”
图一:李昱泽接受访谈现场记录
与王舒婵的交流则更具专业视角。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她是播客平台小宇宙的忠实用户,尤其喜爱《岩中花述》这类兼具文学性与社会议题的节目。“最初是被节目名字吸引,后来在小宇宙推荐页刷到,听了之后觉得内容很有深度,就一直追更。”她特别关注节目中“文学与社会议题”系列,认为其“用传播学‘文化研究’视角解读文本与社会的互动,为学术思考提供了鲜活案例”。她还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节目的传播策略:“精准触达文艺爱好者的垂直社区、社交媒体金句二次传播,正是‘媒介融合’理论的实践。”不过,她也指出行业共性问题:内容同质化、互动机制薄弱、学术性与通俗性失衡等,“我给播客打8分,但也希望它能突破听觉限制,探索图文结合的补充形式。”
图二:实践团队线上采访王舒婵截图
两位学子的体验折射出当代青年对文学播客的双重期待:既需保持知识密度与思想深度,又要贴近生活场景与表达习惯。此次采访不仅让“‘声’临其境,‘听见’文学”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本科生群体对文学类播客的真实需求与期待,也为文学类播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供稿:“声”临其境,“听见”文学实践团队
作者:桑杰措 扎西吉